何先生在服用包斐服中藥一個月后來復診,口苦癥狀消失,他臉上的略紅潤恢復了正常,而之前的“歪”也已經不見了。當時的杭州正值2月的寒冷季節,何先生因為夜間騎車風寒,導致面部出現帶狀皰疹并伴有面神經癱瘓,不得不住院接治療。盡管皰疹很快得到了控制,但他的面部角仍然向右側歪斜。此外,由于住院期間接了大劑量的激素沖擊療法,導致他出院后一直口苦發干,每天早上起床后里就像吃了黃連一樣苦。稍微多吃一點東西,他的胃部就會到不適,不停地冒酸水,食也下降,對任何食都失去了胃口。這已經持續了3個月,他的重下降了4kg,鄰居們見到他都驚訝地說他瘦了很多。他的緒也變得焦躁,經常失眠。經過3個多月的針灸治療,何先生的面部僵有所減輕,但角的歪斜并沒有改善。每天早上洗漱時,他看著鏡中那個面黃瘦、大小眼、歪的自己,到焦急萬分,于是在針灸醫師的推薦下來到我的門診求診。

何先生是一個黃長臉,角向左歪斜,半笑著,眉頭皺,右側下眼皮下垂的患者。他的舌質暗紅,舌苔薄黃且有剝苔,脈象細數。我給他開了黃連湯的原方:黃連、桂、姜半夏、生曬參、紅棗、干姜、紅棗,總共7劑,每一劑分3次服用。一個星期后,他的口苦癥狀明顯減輕,食恢復,胃酸問題消失,睡眠也變得穩定了。一個月后,他的重回升了2kg,面也恢復了紅潤。在針藥協同治療的作用下,何先生的面癱也得到了痊愈。

黃連湯是一張古老的經方,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這個方劑首次出現在《傷寒論》中,是東漢醫圣張仲景所著。在該書中,對黃連湯的治療證候描述為:“傷寒,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嘔吐者,黃連湯主之。”為什麼我選擇了黃連湯來治療何先生的病癥呢?關鍵在于他突出的癥狀:焦慮和口苦。在我的理解中,這正是黃連湯的核心證候。初看起來,“中有熱”似乎是一個象的病機描述,但實際上它是仲景用簡潔的文字來概括焦慮表現的。所謂“中有熱”,并不是指溫度的升高,而是指焦慮緒的一種表達。在臨床上,這種表現可以表現為悶不適、心煩、失眠、煩躁不安、心悸等癥狀。“胃中有邪氣”是古人對不正常表現的統稱,在這里指的是胃部出現的病癥,如胃不適、胃脹噯氣、胃中嘈雜、胃中鳴、胃氣重(如口臭)、口干口苦等。正如仲景所述,黃連湯的證候主要是胃部癥狀和緒異常,而臨床觀察發現,胃腸道癥狀和緒之間存在著切的相關。科學家發現,人的胃腸道功能到神經和分泌系統的協同支配和調節,它擁有的神經細胞數量僅次于中樞神經系統,對外界刺激非常敏。因此,胃腸道被稱為人類最大的“”,其消化功能會隨著緒波而產生“緒化”的反應。在傳統中醫理論中,有著“肝郁胃滯”的說法,所以,有經驗的中醫在調理脾胃時會同時關注患者的緒問題。

黃連湯的藥非常簡潔,只有7味藥:“黃連三兩,甘草三兩,干姜三兩,桂枝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俗話說“良藥苦口”,這正是指含有黃連的中藥。仲景用黃連大劑量除煩(《張仲景50味藥證》),黃連湯中的黃連劑量雖然苦,但它能夠清心火、除煩、抗焦慮。然而,黃連湯并不適合所有焦慮癥患者,我們仍然要關注患者的質。在黃煌經方醫學系中,適用于黃連湯的人群被稱為“黃連湯人”,他們通常形偏瘦,以中老年男為主,面黃黯,易焦慮不安,小腹部松,舌質暗紅,舌苔以白厚為主,脈象細數或弱。這些人往往有慢胃病、糖尿病、口腔黏疾病等病史。經方中還有許多治療焦慮和胃部不適的方劑,其中一些與黃連湯非常相似。例如,半夏瀉心湯中不含桂枝,但含有黃芩,該方劑的特點是清熱除,多見于中青年胃腸功能紊患者,其舌鮮紅,苔黃膩,脈數有力,這些是黃芩所主要治療的伏熱癥狀。大柴胡湯中不含桂枝和黃連,但含有大黃、枳實和芍藥,該方劑的特點是瀉下和除腹滿,適用于格魁梧,腹部飽滿充實,心下按有疼痛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