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甲向呂老(呂承全主任醫師)提問,上午在門診復診的肝化病人,原來一直服用健脾利水之劑,水腫遲遲不消。然而您在原方基礎上將15g黃芪改為50g,又去掉利水之豬苓、澤瀉,服藥1周水腫基本消失,這是什麼道理?

呂老答道,這主要是黃芪的功勞。黃芪的主要功能是補中氣,益肺衛,常用于治療脾胃虛弱、肺氣不足等癥狀。此患者本是脾虛水不得運化而潴留,在中溢出導致水腫。原來的治療原則是正確的。黃芪能益氣健脾,促進氣運行,有推陳出新的作用,所以增加了黃芪的用量。至于豬苓、澤瀉之類的藥,雖然可以快速利尿,但易傷津耗氣,對于脾虛水的患者來說不太適宜,所以被去掉了。這種增減的調整正是為了治病求本。

學生乙接著問道,有人認為黃芪能升高,而肝化腹水的病人大多有門靜脈高癥狀,如果用黃茂補提中氣,是否會使門靜脈進一步增高?

呂老回答道,不會。黃茂的益氣作用可以改善機的循環功能,有維持相對平衡的雙重作用,因此不會增加門靜脈力,反而能改善其癥狀。他還舉了一個例子,1961年他曾治療一個患有肝化腹水的病人,突然發生大量嘔,經過搶救治療后出停止,但腹水仍然增加。經過近兩個月的放腹水和使用攻水劑治療后,腹水仍未消失。他使用了桂附理中湯加黃茂進行調治,每次黃茂的用量都是100g,服藥半月后,腹水已經消退了一大半,再經過半月的治療,腹水基本消失。之后,他改用單味黃茂每次100g水煎服,共使用了15000g黃茂,水腫再未復發。1年后復查,食管靜脈曲張消失,沒有其他不適癥狀。這說明黃茂可以改善機循環功能,使氣平衡。

學生丙又問道,他在外科實習時,老師為了促使瘡瘍早日潰散而重用黃茂,雖然能獲得效果,但與其固斂汗的功效似乎相矛盾。

呂老解釋道,二者并不矛盾,因為它們都是基于黃茂的扶正作用。對于表虛不固汗外溢的病,使用黃茂可以益氣固表,收斂汗。而外科瘡瘍使用黃茂主要是利用其排毒的功效。據他多年的臨床經驗,他認為在瘡瘍初起時使用黃茂可以促使其消散,在中后期可以促使瘡瘍潰破或膿毒排出。他還提到自己多次使用補中益氣湯重用黃茂治療滯產,取得了滿意的療效。他在1972年的醫療巡回中治療了一個初產婦,經過十多個小時仍未能順利產下,經過西醫婦科檢查未發現異常,注催產素后仍未能產下。他當時使用了補中益氣湯原方重用黃茂120g,1劑藥后不到2小時就順利產下了一個男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