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黃熱病的了解相對較,這并不奇怪,因為這種疾病主要在非洲、洲和歐洲地區暴發和流行,中國地歷史上尚未到波及。然而,全球范圍,黃熱病一直是一種不容忽視的嚴重傳染病。迄今為止,疫苗接種被認為是預防黃熱病最有效的方法。黃熱病疫苗是歷史上最功的一種減毒活疫苗,它既安全又高效,該疫苗的開發者馬克斯·泰勒因此獲得了195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也是唯一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疫苗研究者。現在讓我們一起從黃熱病毒的發現開始,了解黃熱病疫苗開發背后的故事。

黃熱病是一種高度致命的病毒傳染病,會導致肝臟、腎臟和心損傷,出現出和休克癥狀。這種疾病起源于非洲,在17世紀通過奴隸貿易傳播到中南洲。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中,洲、非洲和歐洲多次暴發大規模的黃熱病疫。由于黃熱病不僅可以染人類,還可以在非人類靈長類中傳播,因此除黃熱病是不可能的,唯一可靠的預防方法是對易人群進行疫苗接種。然而,在沒有找到病原況下,疫苗接種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

1898年,國與西班牙在古戰期間,黃熱病暴發導致無數士兵倒下,于是國陸軍立了由病理學家沃爾特·里德領導的黃熱病委員會。此前,古醫生卡斯·芬萊據發病環境和流行特征提出了黃熱病通過蚊子傳播的假說。然而,由于他不知道并非所有蚊子都是傳播介,他的實驗以失敗告終。到芬萊的啟發,里德設計了一項人試驗,通過培育蚊子并讓其叮咬志愿者來進行研究。經過多試驗,1901年,里德和委員會證實黃熱病可以通過直接注或埃及伊蚊傳播,且該病原是一種可過濾的病毒。黃熱病病毒因此為人類已知的第一種染病毒。

這一發現引發了一場滅蚊大戰,各地的黃熱病疫很快得到了控制。但是,為了取得這個果,許多科學家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例如,委員會員拉齊爾為了研究這種疾病,任憑一只蚊子叮咬他,最后因染黃熱病去世。直到1927年,黃熱病再次席卷非洲沿海地區,西非黃熱病委員會的員亞歷山大·馬哈菲從一名患者的中分離出黃熱病毒,黃熱病的元兇才終于被找到。同時期,法國斯德研究所的分支從一名敘利亞患者分離出黃熱病毒。這兩個病毒株的分離是開發疫苗的關鍵。

1928年,科學家通過染猴子肝臟和脾臟組織制備了黃熱病疫苗,并用甲醛或甘油一酚進行滅活。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病毒繁、效價測量和滅活過程控制方法,一些制劑中可能仍含有活病毒,另一些則在滅活過程中降解且缺乏效力,因此這種滅活疫苗的研發失敗了。

1928年,克菲勒基金會的科學家馬克斯·泰勒嘗試建立染小的模型。他通過將猴肝懸浮小鼠的腦部,功建立了小鼠模型。隨后,他將這些小鼠的腦組織接種到恒河猴中,后者染了致命的黃熱病并出現肝臟損傷。小鼠模型的建立在黃熱病研究中有重要作用。泰勒在小鼠中傳代了法國病毒株超過100次,產生了一種“固定病毒”。黃熱病的第一種疫苗就是利用這種“固定病毒”和人類清制造的。這種方法非常細致,可以說是當時開發活疫苗的最安全方法。

泰勒和史斯觀察到,通過小鼠腦傳代的病毒株對猴子不再有致病,小鼠也不再出現致死麻痹。1936年,他們功地對Asibi病毒株進行了外培養。經過多次傳代后,他們得到了一種名為17D的病毒株,這種病毒株對猴子不再有致病,同時能夠產生中和抗,抵抗野生型Asibi病毒的攻擊。這種病毒株為人類疫苗的候選。

最初接種17D疫苗的兩個人類試者是泰勒和史斯,因為他們都有黃熱病毒的免疫力。隨后,更多的非免疫個接種了減毒病毒,結果顯示所有試者的抗水平都升高了。1937年,史斯在西開始了小規模的人試驗。他首次在24名未染黃熱病的試者中證明了17D疫苗的耐和免疫原。隨后,科學家們在西的一個大型咖啡種植園進行了疫苗的現場試驗,結果顯示疫苗有很好的免疫原。到1937年年底,共有38077人接種了17D疫苗。現在,國際旅行中,一些黃熱病高風險國家和地區要求境人員提供國際預防接種證書作為已接種黃熱病疫苗的證明。

黃熱病17D減毒活疫苗是迄今為止最功的黃熱病疫苗,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已分發超過5億劑。黃熱病疫苗的開發歷程越了疫苗歷史的多個時代,從19世紀末開始,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驗,才最終取得了功。這一疫苗的開發功依賴于科學家們的努力和觀察,同時也離不開一定的幸運。除了黃熱病疫苗,還有幾種非常功的人類減毒活疫苗,它們都是基于實際病原的減毒株,通過傳代過程中的突變喪失了毒力。如果采用傳統方法進行開發,需要耗費數十年的時間才能取得功。但使用反向傳學進行開發則會更快,這要求技上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