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高危兒是在胎兒期、出生時或出生后到一些高風險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可能導致腦損傷或影響腦發育。據統計,高危兒占所有活產嬰兒的60%至70%。在0到6歲的生長發育階段,高危兒通常會逐漸出現運發育落后、智力低下、語言發育障礙、聽視覺障礙、行為異常、神異常、癲癇和腦癱等疾病。

高危兒的高危因素包括孕期母親健康狀況保胎史,如糖尿病、高、甲減、貧染,孕期緒激易生氣,既往有死胎、胎停育、死產、慢心肺疾患、孕母年齡超過40歲或年齡低于16歲;胎兒期羊水污染或過、服用有害胎兒的藥、接線、胎兒宮發育遲緩、臍帶異常、前置胎盤、胎早破、胎盤早剝等;出生時窒息、臍帶繞頸、產程延長、難產、急產、過期產;新生兒期低糖、宮染、多胎兒、早產兒(出生時期于37周)、出生重低、黃疸、顱、缺氧窒息、驚厥等。

高危兒常在1歲出現某些異常跡象和表現,如神反應差、吃差、追聲追不靈敏、哭聲低或哭聲尖、哭鬧多或不哭不笑、驚厥、面蒼白、囟門隆起、易打、頭經常往后仰、四肢張力增高等等。隨著月齡增長,會逐漸出現運發育遲緩、神經發育異常、聽力視力障礙、智力障礙、學習障礙、癥、多癥、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

這樣的寶寶普遍免疫力差,容易冒、發燒,脾胃功能差、易腹瀉、喂養困難,重不達標、瘦弱。一些家長誤認為孩子長大就會好起來,沒有及時治療,孩子1歲后才發現難以挽回的發育障礙甚至殘疾。輕度的發育障礙可能導致走路姿勢異常、吐字不清、注意力不集中、多、學習困難、暴躁易怒,而嚴重的發育障礙可能導致不會說話、智力低下、腦癱瘓、癲癇等嚴重后果。

為了避免高危兒出現發育障礙或殘疾,早期篩查和干預非常重要。目前常用的早期評估方法包括新生兒20項行為神經測查方法(NBNA)、0-1歲神經運檢查20項(INMA)量表、丹佛兒發育篩查(DDST)、0歲-6歲兒發育行為評估量表、格賽爾發育診斷量表、Peabody運發育量表-II(PDMS-II)、3-6歲兒基本運能力評估量表(GPA,3-6)等。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早期識別異常高危兒。

對于存在發育遲緩的患兒來說,家長們一定要重視定期檢測和評估,并堅持干預治療。經過正規康復治療后,至要隨訪到6歲,以防止后期上學時出現學習障礙、注意力缺陷、多障礙、心理和神障礙。切忌誤以為“長大就好了”。河北省兒醫院建議高危兒定期隨訪,全程指導和評估神經發育況。隨訪頻率為:0到6個月每月一次,6到12個月每兩個月一次,1到3歲每三個月一次,3到6歲每六到十二個月一次。

(來源:河北省兒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