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則寒,盛則寒”,中醫認為,寒的人氣運行不暢,易形和痰濁、氣滯互結的狀況,“痰瘀互結”積滯在某個部位,易導致疾病的形,如腹瀉、關節痛、胃炎等。寒的人常有如下表現:比較怕冷,手足冰涼;脾胃有寒,不敢吃偏涼的食,經常腹痛腹瀉;腎有寒,除了腹瀉以外還會小便清長;肝有寒,可能會氣逆產生嘔吐或頭痛等。

寒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點:

1.熬夜:中醫素來重視睡子午覺,尤其是子覺。因為,子時(晚上11點至次日凌晨1點)是接之時,此時,氣最盛,氣初生,按時睡可以為積蓄能量。熬夜會導致虛,虛引發生寒。建議大家晚上盡量在11點前睡。

2.保暖不到位:如果長時間沒有做好的保暖工作(特別是生),可能會導致寒氣侵機,寒氣聚積在五臟六腑和胞宮中,容易發宮寒,也可能會導致手足發涼、怕冷和小腹冷痛等。

3.冷飲:不管春夏秋冬,總有人喜歡大量攝水果和冷飲,甚至是水果當飯吃,冷飲不離手。殊不知,很多水果都是寒的,長此以往,寒就來了。

4.勞累:不論是過度勞,還是高負荷地心運轉,都會加速消耗,這樣過度消耗,會損傷人的氣,而氣不足,則會累及腎,這樣的人,往往俱虧。

5.緒不佳:緒不佳也會損傷氣。因為七傷,會導致臟腑的功能低下,長此以往,很容易引起氣的不足。

為了調理寒,可以做好以下七件事:

1.護好薄弱部位:人有一些部位容易寒,需要多加保護。腹部對寒邪的抵抗力較弱,穿服睡覺都要護住腹部,寒邪可從下肢沿著經脈到達腹部。所以要做好下肢尤其是腳的保暖。頭部和背部是經循行的部位,正邪在此爭,易出現頭痛、發熱等現象,平時應注意頭發吹干再出門,夜里睡覺避免頭背風。

2.多吃溫熱食:對于虛寒質的人來說,多吃溫熱的食可以溫經散寒,扶,對于胃不好的患者,吃溫熱的食不僅可以緩解癥狀,還可以促進疾病的恢復,保護胃粘

3.多曬太:白天氣充足,寒的人應保持一定的活量,多曬太,可激發氣。

4.堅持泡腳:堅持睡前用熱水泡腳,或刺激足部位促進氣運行,可驅除寒氣。泡腳時,用40~50攝氏度的水,水量以淹沒踝部為好,雙腳浸泡15分鐘。

5.適當鍛煉:在充足的環境下適當進行舒緩和的戶外活,如慢跑、快步走等有氧運,能讓全起來,促進循環,有助于減輕寒癥狀,長期堅持可逐漸改變寒質。

6.神調攝:生活中,盡量保持的心態,正確對待生活中的不利事件,及時調節自己的消極緒,盡量避免和減悲傷,還要防止驚恐、哀傷過度等不良緒的影響。

7.艾灸驅寒:艾是純的植,艾灸是改善質的不錯方法,建議平時艾灸隆、足三里、三、神闕等位。

以上是調理寒的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項,希寒的人有所幫助。(圖文均來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