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憲宗即位之時,西川節度使韋臬因病去世,導致一些將領乘機叛,劉辟等人為叛軍的首領。為了平定叛,宰相武元衡被任命為西川節度使。然而,武元衡上任不久后,他的脛骨上出現了深膿皰病,也就是臁瘡。現代醫學中,臁瘡一般由β型溶鏈球菌引起,也有數由金黃葡萄球菌或兩者混合染引起。當衛生條件差、營養不良或衰弱時,再加上外傷、蟲咬癥、疥瘡、瘙病等因素,常常會引發臁瘡。即使在現代,深膿皰病的治療也是有難度的,稍有差池就可能導致截肢或喪命。

那個時候正值炎夏,武元衡奔波勞累,非常疲憊。而且,他軍營,衛生條件也非常差。他大上的臁瘡時好時壞,反反復復,即便名醫石檬等人調治,也無法治愈,令他十分煩惱。

直到有一天,一位新來的小吏向他提議,說自己有一方藥,專治多年惡瘡,即便是頑固的瘡病,只需要幾次就能痊愈。武元衡覺得不妨一試,于是按照小吏的建議,將鮮馬齒莧搗爛敷到瘡口,并每天換藥。經過幾次使用后,他的臁瘡竟然真的開始漸漸痊愈了。這種簡單的草藥治療方法竟然解決了名醫們幾乎束手無策的疑難雜癥,真是神奇!

宰相李綘對中藥岐黃素有研究,當聽說這個事后,他將這個方子記錄在了《兵部手集方》中,并傳承了下來。后來到了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據這個方子,將馬齒莧的“清熱解毒,攻消腫”之效寫了《本草綱目》。

馬齒莧是夏、秋兩季采收的植,采摘后要清洗干凈,然后曬干或略蒸、燙后再曬干。馬齒莧味酸,寒,歸肝、大腸經。它有清熱解毒、涼、止痢等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馬齒莧含有多種有機、氨基酸、糖、維生素,以及鈣、磷、鐵、硒、鉀等微量元素,還含有去甲基腎上腺素和多胺等質。馬齒莧的乙醇提取和水煎對痢疾桿菌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葡萄球菌、杜盎小芽孢癬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馬齒莧還可以松弛骨骼,興子宮平,升高鉀濃度,有利尿和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食療本草》中記載,馬齒莧可以延年益壽,明目。對于癬、白禿等疾病,可以取馬齒膏涂抹。將馬齒莧細切煮粥,可以止痢,治療腹痛。馬齒莧寒質、酸能收斂,大腸經,有清熱解毒、涼止痢的功效,是治療痢疾的常用藥,只需將其水煎服用即可有效。

《圣惠方》中記載,將馬齒莧和粳米煮粥,空腹服用,可以治療熱毒痢(腹瀉、便)。《經效產寶》中記載,新鮮的馬齒莧搗后加調服,可以治療產后痢。馬齒莧與黃芩、黃連等藥配伍使用,可以治療大腸熱、腹痛泄瀉,或者下痢膿、里急后重的況。馬齒莧進肝經分,有清熱涼、收斂止的功效,可以治療便、痔瘡出以及崩。此外,馬齒莧還有清熱解毒、涼消腫的功效。

《醫宗金鑒》中記載,單獨使用馬齒莧煎湯服并外洗,并將新鮮的馬齒莧搗爛外敷,可以治療火熱毒盛、癰腫療瘡、丹毒以及蛇蟲咬傷、疹。武元衡使用馬齒莧治療臁瘡就是基于這些藥理作用。

馬齒莧被稱為長壽草,大概源于它在災難時期可以作為糧食,在疫時期可以作為藥的多功能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