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輕人手中“秋天的第一杯茶”已經替換“立冬前請備好養生茶飲”,后疫時代,人們對養生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然而,有部分商家打著“養生”的名義開展營銷,被消費者投訴、監管部門曝的案例屢見不鮮。那些“養生神藥”有哪些貓膩?市場況和監管如何?記者對此展開走訪。

現象

澤艷麗”就是優質產品?

10月30日一早,市民張先生通過12345熱線投訴,前幾天,他通過一居民樓電梯的養生藥廣告,預約了一次所謂的“中藥按”上門服務。

在按人員的推薦下,張先生使用了對方提供的“養生湯劑”,但是,“轉天,后背就很。猜測與湯劑有關,正在等待醫院確認。”事后,張先生發現,“按理說,這種養生湯劑應該有分說明,但他們的外包裝沒有任何生產日期,說是在店經過熬制后分別裝袋便于外出攜帶,也確實有一很濃的藥味。”

隨后,相關區域市場監管所執法人員針對市民訴求,展開進一步調查走訪。

今年60多歲的張毅建則是因使用了分不明確、包裝不規范等來路不明的產品,出現了“不對癥”的現象。

“在農村集市上買的產品,當時大家伙兒都說靠和品嘗氣味能分辨真假。”張毅建托人買了所謂的“中藥養生”泡腳產品,功效適得其反。

記者通過張毅建的指引,以消費者的份找到了這家售賣點。商戶稱,“產品的澤艷麗、純凈,沒有瑕疵,是優質產品。呈現發黃、雜質多的,才可能是假貨。”

近期,不了一些打著養生幌子的騙。10月30日,央視新聞披,有人在路邊擺攤兜售名“追風骨丹”和“哮丹”的所謂“純中藥”。販賣者宣稱不僅可以治療風,還對其他許多常見病都有效果。不法分子以試吃等多種手法騙中老年患者。還有報道,武漢市民陳師傅在一名所謂的“老中醫”簡單問診后,被推薦購買了“祖傳神藥”。“配出來是袋裝的藥。”陳師傅發現,這“神藥”不對勁,不僅黃稠,還有一刺鼻的味道。

“選擇藥類養生產品,要去正規、專業的地方,總覺在網上買和集市上選購,都是圖個心理安。”一位訪者說。

市場

上“中草藥”標簽“包治百病”

記者通過某搜索引擎輸養生、藥等關鍵詞,看到了“適合在地攤賣的中草藥商家加盟”“地攤中草藥連鎖”等字眼。

10月29日,記者走訪了部分醫養理療店、足浴店、按店。

在一家足浴店,當記者表示要買水晶泥、牛浴等套餐產品回家泡腳時,老板直搖頭稱“我給你推薦幾款新品”。隨后,他推薦了兩款袋裝的被宣稱為“中草藥”的產品,券后價分別是0.99元/袋、4.98元/袋。失眠、腳臭、慢支氣管炎、高、神經衰弱……一包包上“中草藥”標簽的袋裝產品,幾乎“包治百病”。記者走訪過程中發現,同款產品在不店面被重點推薦。

記者發現,這些產品的價格從0.99元至百元不等,號稱老皆宜,也未曾標注忌范圍等。當記者質疑其中的分、適用范圍時,其中一位老板表示自己也不太清楚,“正規渠道進貨,進貨時就這樣”。

上“中草藥”標簽的營養套裝,本幾何?在線上商城搜索后,記者找到了與足浴店所謂的“中藥包”較為類似的產品:泡腳產品價為3.5元,按膏“雙十一”特價2.86元;專用兒調理脾胃使用的袋裝產品79.8元。“從本上分析,幾錢的藥類產品,幾乎不可能會有好藥材。而且,真假也有待檢驗。”一位從業34年的中藥師告訴記者。

一位經營者則,他認識的藥販,每年秋季便會帶著大量包裝的“養生藥材”前來兜售,盒上標價為幾千元,但“一兩百元就能拿貨”。

建議 建立全面檢測機制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10月24日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公安部食品藥品犯罪偵查局局長李劍濤呼吁大家從合法合規的渠道獲取藥品,對一些未經注冊批準、宣稱“包治百病”的那些所謂“神藥”“仙丹”切莫輕信,一旦發現違法犯罪線索,請積極向公安機關和有關部門舉報。

今年6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公告稱,2023年以來,市場監管部門聚焦醫療、藥品、醫療械、保健食品等民生重點領域,持續加大對“神醫神藥”虛假違法廣告打擊力度,清理整治商業廣告中冒充專家或名醫開展宣傳、發布未經審查的藥品廣告、虛構或夸大保健食品功效、普通食品宣稱疾病治療功能等違法違規行為,切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一位老中醫認為,政府應加強對這些“神藥”“萬能產品”的監督和管理,維護市場秩序。

“究其本,是要建立一個全面的檢測機制,確保其真實和質量,遏制低價次品的流通。”醫藥代表張紅說。

第二視點

養生切勿盲目

專家指出,即便使用正規藥材產品養生,也要對癥,不能盲目。

“就拿中藥泡腳來說,確有活、通經活絡效果。不過單純靠泡腳把病治了,肯定是不可能的。”醫師張寅介紹,“養生講究因人而異、因病而異,如果不對癥下藥,可能會適得其反。”真正的中藥足浴的原理,是通過水的溫熱作用使中藥藥和皮,進循環輸送到人的全臟腑,起到調節經絡、疏通氣的作用,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因此,真正中藥材的使用和進貨都很“講究”,患者一定要去正規的醫院和藥店選擇中藥。醫生提醒,如果希通過中藥達到防病保健、養生的效果,應該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據個人質辨證施治、對癥調理,不建議在不明確自質時,盲目追求“神奇功效”的養生。(濟南日報融記者:孫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