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是一種嚴重的疾病,而我們的飲食習慣可能會增加患病的風險。眾所周知,食是通過口腔、食道最終進胃里被消化的。口腔和食道表面有一層的保護,即黏,它起著保護作用。然而,食或溫度過高都會對黏傷害。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溫度對黏的影響,10~40℃左右的溫度最適宜,50℃~60℃勉強能耐,65℃以上會造燙傷。盡管65℃的溫度看起來很高,但寶寶常吃的熱粥、蛋等食的溫度很可能超過了這個范圍。如果我們“趁熱吃”這些食,它們會在進寶寶的肚子之前需要大約9秒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黏要承長達9秒的“痛”。長期以此方式進食會使口腔和食道在反復的修復和燙傷過程中變得更加脆弱,從而增加患食道癌的可能

據2019年3月《國際腫瘤雜志》的最新研究,喜歡喝≥60℃熱茶的人患食管癌的風險比喝<60℃熱茶的人增加了41%;泡完茶不到2分鐘就喝的人患食管癌的風險比泡完茶6分鐘以上再喝的人增加了51%;喝“非常熱”的茶的人患食管癌的風險比喜歡喝溫熱或冷茶飲的人增加了141%。此外,一旦寶寶習慣了吃燙的東西,食道對溫度的知也會變得不敏,更不容易覺到燙。

為了寶寶的健康,我們應該關注食的溫度。對于孩子來說,食的最適宜溫度大約是10~40℃。在給寶寶喂食之前,家長可以將一些食倒在手腕側試一下溫度或碗壁。如果覺是溫溫的,那就可以給寶寶吃了;如果覺有點燙,就需要晾一晾再給寶寶吃。需要注意的是,寶寶的飯菜不能用試溫度,更不能用吹涼,否則會將大人口腔中的細菌(如幽門螺旋桿菌或EB病毒等)帶到寶寶的食中,從而使寶寶生病。另外,固的溫度往往不均勻,尤其是包子、餃子、春卷、餡餅等,外皮常常涼了,但里面的餡依然非常燙,家長在給寶寶吃之前要更加小心,建議切開后晾涼再給寶寶吃。

“趁熱吃”是爸爸媽媽對寶寶的一種關心,但這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同樣,“吹吹涼”也存在著健康患。為了寶寶的飲食安全,我們還是應該給食一點時間,讓它們自然變溫熱后再給寶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