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患癌時,我們常常會說:“這個人真倒霉!”似乎得癌癥只是因為運氣不好。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癌癥的發生并不僅僅是概率問題,其中也存在人為因素。好好的細胞不會無緣無故地突變癌細胞。癌癥與我們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吃的食和吃飯時的習慣也可能為激活癌細胞的“利”。
吃得太省可能增加患肝癌的風險。有些人為了省錢,即使發現家里的大米、玉米等食發霉了,也舍不得扔掉,或者只去掉壞了的部分繼續食用。然而,這些變質的食潛藏著巨大的健康患。食霉變后,會產生黃曲霉菌,而黃曲霉菌會產生一種強致癌作用的毒素——黃曲霉素,這種毒素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列為1級致癌。黃曲霉素是目前已知最強的致癌質之一,特別是黃曲霉毒素B1的毒程度相當于砒霜的68倍。通常只需攝每公斤重1毫克的劑量,相當于1噸大米中含有1顆芝麻大小的黃曲霉素,食用后就能引發各種臟癌癥。更糟糕的是,只有在高于280℃的高溫下,黃曲霉毒素才能被破壞,而一般的炒菜和烹飪溫度都達不到這個溫度,所以我們在食用食時要特別小心。因此,當遇到霉變的食時,千萬不要猶豫,一個字“扔”,節省只能省小錢,生病可是要花大錢的,有可能傾家產都治不好,錢沒了,人也沒了。
吃得太禮貌可能增加患胃癌的風險。在中國,互相夾菜被視為一種餐桌禮儀,表示對客人的歡迎和尊重。然而,這其實是個“惡習”,因為這樣做可能會傳播一種致癌病菌——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存在于胃和十二指腸球部的螺旋狀細菌,在我國已有超過一半的人口(超過7億人)被發現染。而共餐的飲食習慣正是導致如此高染率的原因之一。幽門螺桿菌可以通過唾或口腔分泌傳播,并且有很強的傳染。平時我們在用餐時,普通的接碗筷就有可能產生叉染。共餐時,只要有一人染幽門螺桿菌,稍不留神就可能導致“一人得病,全桌遭殃”的后果。一旦染了幽門螺桿菌,可能引發多種疾病,從小到消化不良、胃炎,到大到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嚴重的還可能引起胃癌。早在20多年前(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就將幽門螺桿菌列為I類致癌因子。因此,在用餐時,我們不應再過于講究“禮貌”,在當今社會,不主給別人夾菜才是一種德。此外,外出聚會就餐時,一定要使用公筷。
吃得太挑食可能增加患腸癌的風險。有些人很挑食,只,不蔬菜,每頓飯都離不開類。這種挑食的習慣不僅會導致營養不均衡,還可能增加患腸癌的風險。攝超過人需求的類會為細菌滋生的溫床。在細菌的作用下,類中富含的蛋白質和脂肪等質會迅速腐敗,產生對健康極為有害的質。腸黏長期到有害質的“熏染”,會不斷經歷“炎癥-壞死-再生”的過程,如果黏細胞在修復過程中走上“歧途”,就會發生惡變。特別是那些吃紅和加工品的人,更需要注意。紅指的是在烹飪前呈現出紅的,像豬、牛等哺的就屬于這一類。而加工指的是經過熏、腌、風干或其他理方式為了增加風味和長久保存而制的類,比如培、火、熱狗、臘、熏、腌牛、脯以及罐頭、醬等。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和國癌癥研究所共同發布的防癌建議指出:紅(豬、牛等)和加工品是大腸癌的強力危險因素,因此每周攝紅的上限應控制在500克以下,盡量避免攝加工品。
吃得太燙可能增加患食管癌的風險。中國人在吃東西時都喜歡趁熱,一碗熱湯、一杯熱茶上來,常常有人提醒你“趁熱喝”。尤其是現在天氣漸漸變冷,吃什麼都要求“熱乎”。有時候我們明明知道食很燙,卻還是會一口氣咽下去。然而,這種“趁熱吃喝”的觀念是需要改變的!過熱的食進人后,不僅會燙傷食道黏,還可能引發胃炎等一系列疾病。
綜上所述,我們的飲食習慣與癌癥的發生切相關。吃得太省、吃得太禮貌、吃得太挑食以及吃得太燙都可能增加患癌癥的風險。因此,在飲食中要注意健康飲食的原則,避免食用霉變食,盡量避免互相夾菜,均衡飲食中的類和蔬菜的攝比例,以及避免食用過熱的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預防癌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