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教授是一位經驗富的臨床醫師,他據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將升降大法細分為七種治療方法,包括溫肺降逆、清肺降逆、補腎納氣、升降三焦、調中降逆、益氣升陷、升降清濁。每種方法下又詳細列出各種方證,從病因、病機、臨床表現特點、治法、方藥等方面進行分析,使讀者能夠清晰易懂地應用這些方法。

益氣升陷法是一種治療中氣下陷的方法。中氣下陷是指脾氣虛弱,氣機下陷,導致固攝和升舉功能障礙或衰退的病理改變。要理解中氣下陷的原理,首先需要了解氣的升降出的正常生理過程。《素問•六微旨大論》中提到:“出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無不有。”氣的升降出反映了的基本形式,其中氣的升降出起著關鍵作用。因為氣為帥,津隨氣行,所以氣行則行,氣滯則滯;氣暢則津布,氣郁則津壅;氣虛則津泄為汗,或溢脈外。腠理是三焦的組部分,與全的孔竅相連。腠理是衛氣升降出的通道,同時也是津升降出的通道,在生理狀態下二者相互依存,在病理狀態下常常相互影響。周學海在《讀醫隨筆》中指出:“人筋骨,各有橫直腠理,為氣所出升降之道,升降者,里氣與里氣相回旋之道也;出者,里氣與外氣相接之道也。”這段論述闡明了腠理是衛氣升降出的通道,除了作為氣的通道外,也是津升降出的通道。在生理狀態下,二者相輔相;在病理狀態下,常常相互影響。

益氣升陷法的基本原理是通過補益氣虛,使中焦的升降功能恢復正常。中氣下陷多由脾氣虛弱引起,任何導致脾氣虛弱的原因都可能導致中氣下陷。例如長時間坐車顛簸、努力負重、婦生育用力、久瀉久痢等都會損傷中氣,導致脾虛下陷。中氣下陷的病理表現主要集中在氣虛不榮、氣虛不固、氣虛不攝、氣虛不舉、氣陷不升、氣郁不達六個方面。氣虛不榮表現為飲食減、面萎黃、神倦怠、心悸等;脾虛導致肺氣不足表現為氣懶言、語聲低微等。氣虛不固會導致形寒怯冷、常自汗、易外邪等;氣虛不攝則會出現衄、尿、便、久瀉等癥狀;氣虛不舉表現為脘腹墜脹、等;氣陷不升會引起氣不接續、眩暈、頭昏、耳聾、目不明等;氣郁不達會出現假熱征象,如發熱、汗出、口等。

總之,上述癥狀都是氣虛下陷的綜合表現,不能單獨分割開來,將其分為六個方面,只是為了方便學習者理解。陳祖教授的益氣升陷法可以通過補益氣虛,恢復中焦的正常功能,從而治療中氣下陷的病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