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發表的研究發現,在小鼠中采用限時進食方式可能增加脈化的風險。研究中,小鼠被分為兩組,一組自由進食,另一組限時進食,持續4周時間。自由進食小鼠可以隨時進食,而限時進食小鼠只能在夜間的活躍期進食,以模擬人類的“日斷食”方式,比如只在6小時或8小時進食,或者俗稱的“過午不食”。
結果顯示,與自由進食小鼠相比,限時進食小鼠的肝臟脂肪減了,但卻出現了早期脈粥樣化。盡管這項研究只針對小鼠進行,與人類存在較大差異,不一定能推廣到人類上,但也給研究者敲響了警鐘:限時進食的方式可能并非只有好,而沒有壞。為了確認其綜合健康作用,需要全面探索多個指標。
事實上,其他飲食問題也可能存在類似的道理。比如,某種食或分對某種疾病有益,或對某個指標有改善,并不意味著它不會增加其他疾病的風險,或對其他指標有不利影響。
這項研究提醒人們在選擇飲食方式時要全面考慮,不僅僅關注某個指標的改善,還要注意其他可能出現的風險。對于家庭健康守護來說,探索多項指標的影響,才能確保飲食方式對整健康的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