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與人參、鹿茸并稱為“三寶”,有極高的知名度。名醫葉天士曾稱阿膠為“之品”,將其視為滋補最佳的藥。阿膠是產自阿地的膠,而“阿膠”這個名字則是與道地藥材相結合的經典標簽。據陶弘景的解釋:出產于東阿,因此得名為阿膠。而據李時珍的進一步細化,阿井位于今天山東兗州府谷縣東北六十里,即古代的東阿縣。這里有方的止煮膠的規定。才子曹植曾多次遷徙封地,東阿是他最終停留的地方,據他的愿,他被葬在了魚山。所謂的“有之”,暗示了阿膠的貢品資格。《水經注》也有相關的記載:(東阿)大城北門西側,皋上有大井,其巨若,深六七丈,每年都要煮膠,然后獻給天府。《本草》中也有關于阿膠的記載。因此,阿井這個名字在民間也很有名氣。據李時珍的描述,煮膠用的阿井水是濟水流經的,用它煮膠,會使膠水變得清澈。所以,濟水的質重而清,有助于煮膠。所謂“重”,是指其中所含礦質的富,據說每擔阿井水比普通井水和河水重3斤左右。可以看出,煮膠就像釀酒一樣,所使用的活水在質地上起著重要作用。酈道元在《本草》中提到,《神農本草經》是本草學著作的源頭,阿膠的出品可以追溯到古代。而煮膠的原料,據《名醫別錄》的記載,是用牛皮煮制的。也就是說,古代的阿膠原本是由牛皮制的。李時珍指出,用母牛和水牛的皮、驢皮制作的阿膠最好,其次是豬皮、馬皮、騾皮、鴕鳥皮,還有各種舊皮、鞋子等材料,最差的是假冒品,多是馬皮、舊皮、鞍靴等偽造品,氣味濁臭,不適合藥。雖然假藥一直到譴責,但從未消失。李時珍建議,真正的阿膠應該是黃如琥珀或者黑如漆,不會有皮臭,即使在夏季也不會。在電視劇《大宅門》中,白七爺的原型是同仁堂的樂鏡宇。樂鏡宇創辦了宏濟堂,他的阿膠有九提九炙的制作工藝:冬至剝,驚蟄起灶,用銅鍋和銀鏟,用桑柴火燒,進行九次提取和九次灸炙,連續九天取膏,共進行九個工序,繁瑣而不簡單,春分時進行曝,立夏時為膠。這是貢品的制作過程。李時珍的解釋則更為簡潔:制作各種膠,從十月到二、三月之間進行……都是用新鮮的皮,浸泡四五天,洗凈后刮去雜質。煮制時要不停地攪拌,不斷添加水。煮至爛后,過濾出膠再次煮制,倒盆中等待凝固,靠近盆底的被稱為坌膠,煎制時膠味道咸苦最好。關于制作膠的時間表,也有《齊民要》中的記載,煮膠要在二月、三月、九月、十月進行,其他月份則不適合。因為在炎熱的時候膠水無法凝固,無法形餅狀;而在寒冷的時候,則會凍結塊,無法膠合。膠制作的程序不僅復雜,用藥時的理也不容易。陶弘景說:每一種膠都要進行火炙理。雷敩被稱為“雷公”,他說:每一種膠,在使用之前要先用豬脂浸泡一夜,然后取出,用柳木火炙燥后研磨使用。李時珍則更加詳細地分析了不同的方法:現在的方法有炒珠狀,用面炒制,用炙方式,用蛤炒制,用草灰炒制,用酒化膏狀,或者用水化膏狀,應況選擇適合的方法。阿膠最有名的功效就是滋補潤燥熱。正如李時珍所言,阿膠主要是補充,因此能夠清肺益,治療各種病癥。此外,他還特別提到,痢疾多半是由于暑氣和熱毒造的,而阿膠是治療大腸疾病的重要藥。對于有熱毒滯留的患者,阿膠能夠疏導;對于沒有熱毒滯留的患者,阿膠能夠平穩。因此,他給予阿膠了圣藥的評價,將其封為神藥。《本草》將阿膠歸為上品,即“主養命以應天,無毒,久服不傷人”的上等藥。盡管上品不一定都是極品,但阿膠確實與人參、甘草相媲,堪稱神一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