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發熱的臨床表現和治療原則》

肖永林教授是長春中醫學院的教授,他與吉林省人民醫院的夏文靜患者進行了病咨詢和診斷。這位34歲的患者自從3年前開始就一直發熱,經過多方醫治卻未能確診,療效也不顯著。據患者描述,經常在上午37.8℃-38.1℃之間發熱,下午則在38℃-39℃之間,夜晚常常超過40℃。到全疲乏無力,四肢乏力,呼吸短促懶言,食不佳,大便稀,有時會出現眩暈、汗出、易冒和口但不喝水的癥狀。的面淡黃,也很淡,舌頭淡胖而潤,脈搏弱。稍微勞累就會加重癥狀。之前曾使用過清熱瀉火和滋的藥。曾經嘗試過安宮牛黃丸,藥使得溫暫時退低,但隨后又升高,同時出現腹痛和稀的大便。綜合分析患者的脈搏和病史,肖教授診斷出患有氣虛發熱證。他給予患者補中益氣湯加桂和生麥芽的治療。經過兩劑藥后,患者覺得疲乏和呼吸短促有所緩解,食稍有增加,發熱也有所下降。經過四劑藥后,溫恢復正常,各種癥狀明顯減輕。然后他停用桂,繼續使用補中益氣丸鞏固治療效果。

醫生甲問道:對于久治療效不顯的患者,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分析?

老師回答道:對于久治療效不顯的患者,我們應該綜合分析患者的癥和所用藥等。一般來說,久病之人很是純實證,大多是虛實夾雜的證候。其次,我們需要仔細辨析患者的癥。由于這種證候長期高熱,人們往往只關注這一點而忽略了其他癥狀。在這位患者的癥中(見前文),除了高熱外,其他癥狀都是典型的氣虛表現,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很容易地辨認出來。最后,從所用藥來看,清熱瀉火藥無效,說明并非實熱;滋無效,說明并非虛或虛發熱。所以我們不能再沿用之前的治療方法,而應該考慮其他途徑。借鑒前人的經驗是非常重要的。

醫生乙問道:久熱不退有哪些證型?如何與氣虛發熱進行區分?

老師回答道:從臨床上看,久熱不退,特別是高熱不退,有很多不同的證型,但主要有熱發熱、瘀發熱、虛發熱和氣虛發熱四種。氣虛發熱證除了發熱外,還必須伴有脾虛氣弱、清不升的倦怠、乏力、呼吸短促、懶言、喜歡臥床、食不振、大便稀或自汗、容易冒等癥狀,而且每次勞累后發熱和癥狀加劇。舌頭呈淡胖狀,脈搏多為沉弱無力。熱發熱多是外邪氣合并導致的疾病。從病變特點來看,邪偏盛,常出現頭重疼、胃脘脹滿、舌頭呈淡胖有齒痕、舌苔白膩等癥狀,與氣虛發熱的以虛為主有所區別。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很容易辨識出來。瘀發熱證常常在的某些部位出現疼痛,舌呈青紫或有瘀斑,與氣虛發熱容易區分。雖然虛發熱和氣虛發熱都屬于虛證,但虛發熱多表現為手足心熱、骨骼灼熱和面頰紅,而氣虛發熱則手腳不熱、面蒼白。虛發熱多伴有心煩、失眠、盜汗,而氣虛發熱多伴有心不煩、嗜睡、自汗。虛發熱口干燥、咽,而氣虛發熱口淡和,不覺得干虛發熱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而氣虛發熱則大便多稀,小便量多。虛發熱舌頭呈紅而干燥,可能有裂紋,而氣虛發熱舌頭呈淡而潤,沒有裂紋。據患者的癥狀,結合藥的效果,在臨床上診斷氣虛發熱并不困難。

醫生甲問道:氣虛發熱的機理是什麼?

老師回答道:氣虛發熱主要指的是脾胃氣虛。飲食不節和過度勞役是導致脾胃氣虛的主要原因。至于脾胃氣虛導致發熱的機理尚不明確,目前有幾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脾虛氣陷,中焦虛寒,導致氣外越而呈現熱象;第二種觀點認為脾胃氣虛,谷氣下降熱,促使下焦火上沖而導致發熱;第三種觀點認為氣虛導致衛氣無法固守,外邪侵與正氣相斗而導致發熱;第四種觀點認為脾胃氣虛,運化功能失常,無法產生,導致虛而發熱;第五種觀點認為氣不足,無法腐水谷,導致虛,虛則會產生熱;第六種觀點認為脾胃氣虛,升降功能失調,氣機郁滯,積郁轉化為熱。在這六種觀點中,我認為最后一種觀點最準確地解釋了氣虛發熱的機理。李東垣曾說,“有所勞倦,形氣衰,谷氣不盛,...亡焦不行,不脘不通,胃氣熱,熱氣薰中,故熱”。人的氣無時無刻不在升降出,保持生命活。而脾胃位于中央,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是人氣機升降的關鍵。如果飲食不節、過度勞役損傷脾胃,導致脾胃氣虛,運化功能失常,氣機升降阻滯,郁而產生熱。從患者的癥狀來看,也說明了這一點,胃氣不降導致食不振,脾氣不升導致大便稀的疲乏乏力、呼吸短促、頭暈、舌頭淡、脈搏弱,都是脾虛運化失常、清不升、無法充分營養全的表現。衛氣是先天之氣,后天脾氣虛弱,無法充分滋養衛氣,衛氣就會虛弱,失去固守外界的職責,因此經常出汗,容易冒。的發熱和其他癥狀在勞累后加劇,因為勞累會消耗氣,加重氣虛,氣虛愈加嚴重,熱愈發盛。總之,氣虛發熱的機理是脾胃氣虛,升降功能失調,氣機阻滯,導致郁而生熱。其中,脾氣虛弱是主要的病機。

醫生乙問道:為什麼氣虛發熱往往會使用清熱瀉火和滋的藥

老師回答道:這是因為往往由于辨證不清,誤將氣虛發熱誤認為實熱或虛發熱。一般來說,初次發熱和急發熱多為實熱。病因可能是外邪束縛,志過度,飲食或蟲傷害,或跌打損傷等原因,導致各種邪氣阻礙氣的暢通,氣郁積而產生熱。即《經》中所說的“盛則熱”。這位患者的高熱不退,人們往往只關注高熱的癥狀,而忽略了脾虛氣弱的其他癥狀,因此誤認為是實熱證。既然是實熱,那麼“熱者寒之”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因此清熱瀉火等寒涼藥在這種況下是必需的。但是寒涼藥很容易傷害脾胃和氣,使用后癥狀不減反增加。在這種況下,本應該使用甘溫的藥,但是在臨床上往往會不經意地使用滋清熱的方法,而忘記了甘溫除熱的方法。這是因為《經》中說“諸寒之而熱者取之”,王冰也說“寒之不寒,是無水也”。所以當使用清熱瀉火的藥而熱不退時,很容易改為“壯水之主,以制”的治療方法。但是雖然氣虛和虛都屬于虛證,但它們的治療完全不同,一個需要辛甘溫補宣暢的藥,一個需要寒涼滋潤靜的味道。這兩者的質完全不同,絕不能誤用。如果虛患者誤用甘溫升補宣暢的藥,必然會助長虛的熱勢;如果氣虛患者誤用寒涼濡潤靜的藥,必然會傷害脾胃和阻滯氣機。這就是為什麼滋的藥在此證中不起作用的原因。如果我們能仔細分析病史、癥狀和藥的效果,就可以避免上述錯誤。

醫生丙問道:治療氣虛發熱的原則是什麼?

老師回答道:前面我們已經討論過,治療氣虛發熱的原則是補充不足,升降順暢,疏通郁滯。但是這種證候的關鍵在于脾氣虛弱而清不升,因此“唯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脾胃論》)。補中益氣湯是治療這種證候的主方。方劑中的參、芪、和草是主要藥,可以健脾益氣。柴胡可以升舉清,陳皮和降胃氣。此外,柴胡和陳皮還有疏散解郁的作用。當歸有辛甘溫潤的質,不僅可以養緩解其他藥的剛燥質,而且有助于調和脈,解郁散滯。綜合這方劑的作用,可以補充脾氣虛弱,升清降濁,疏解郁滯,完全符合氣虛發熱的病機,因此療效較為理想。

醫生乙問道:為什麼在這方劑中加桂和生麥芽?

老師回答道:一般況下,氣虛發熱證不需要加桂。但是由于這位患者之前多次使用清熱養的藥,難免會出現寒涼過度,中傷,脾胃虛寒的況,所以加桂可以溫暖脾胃并振。因此,這個證候既不是實熱,也不是虛,所以不用擔心桂會助熱或傷。而且桂不僅可以祛寒暖中,還有宣散解郁的功效,對這個證候沒有害,反而有益。在方劑中加生麥芽,是因為它有助于升發脾胃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輔助參、、芪等補藥的運化,不會導致脹滿;另一方面,生麥芽有春天升發的氣質,對于升發脾胃清并宣暢肝膽之氣、疏解郁滯并退熱有很大幫助。

以上就是對氣虛發熱的臨床表現和治療原則的討論。希能對讀者有所幫助。如果覺得容對您有幫助,請給我一個小小的點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