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一直被稱為“超級安劑”(mega-placebo),這是因為在過去的40年里,針灸在所有高質量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中幾乎都沒有取得功。針灸的有效主要來自于“安劑效應”,在臨床試驗中并沒有找到與安劑不同的“其他效果”。然而,為什麼還有人選擇接針灸呢?答案很簡單:安劑效應也是一種“有效”的效應。

1995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針灸臨床研究指南》,其中明確定義了一個概念:安針刺(placebo acupuncture)。安針刺已經得到臨床試驗的認可。德國GERAC針灸對照試驗曾經進行過這樣的場景:針灸師將針病人的“位”,并使用運針手法,然后引導病人主針刺效果。結果超過一半的病人表示覺到一種麻木、放,并表示原先的疼痛得到了明顯緩解。然而實際上,針灸師只是非常淺地將針病人的皮下,針刺的位置既不是位,也沒有進行任何運針,全程只有語言上的引導。臨床上出現了“效果”。

這就是為什麼針灸被稱為“超級安劑”,真的是“療效有沒有,全憑一張”。雖然針灸的安劑效應無法通過RCT的嚴格審核,但安劑的“有效”確實是存在的。因此,全世界在常規醫療系之外建立了一個所謂的“補充與替代醫療”系,將那些經過RCT證實為安劑但也確實“有效”的醫療手段作為主流醫療系的一種補充。

例如國就有所謂的“輔助和非主流醫學(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并立了“國國家輔助和非主流醫學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簡稱NCCAM,負責進行輔助和非主流醫學的研究工作。NCCAM將所有的輔助和非主流醫學分為五大類療法,包括中國傳統醫學、印度的阿育吠陀傳統醫學、洲原居民醫學、歐洲的順勢醫學和自然療法醫學。這些醫療手段在臨床上雖然無法通過RCT,但確實是“有效”的。

然而,與中醫藥管理局不同,NCCAM是經過循證醫學嚴格驗證的醫學機構,而中醫則堅信“天然正確不可質疑”。在國,有48%的人驗過輔助和非主流醫學,而只有不到18%的人驗過中醫藥。

回到題主的問題,為什麼有人選擇中醫和針灸,盡管有人認為中醫無效?“有效/無效”在臨床上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問題,我們是否真的需要深研究我們的中醫呢?雖然承認“安劑效應”可能會傷及上古先賢的面,但這卻能讓中醫存活下來,并且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