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教授指出,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關卡需要度過,其中金錢關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在我40歲之前,我的金錢觀念一直是封閉的。因為我從小就沒有接過財務知識的教育,所以我一直認為“視金錢如糞土”是對金錢最正確的態度。工作后,我在社會上屢屢壁,于是開始走向另一個極端。我開始覺得只有富人才是最厲害的,我也為一個富人,但是金錢卻一直離我很遠。以前我從未想過,修行三年、學習傳統文化一年后,竟然打開了與金錢之間的通道。1、 在現實與理想之間選擇理想有不人一社會,就面臨著選擇現實還是理想的問題。我前面的10多年選擇了現實,為的只是有口飯吃,“讀書只為稻梁謀”。修行兩年后終于開始明白,君子憂道不憂貧。把自己擅長的事做好,找到自己的道,錢自然會來。而不是為了有口飯吃,去做不擅長的事。當然,也不能在實現理想之前肚子。即使選擇了理想,前期很長時間也需要“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數次出”。比如楊寧老師曾經靠著半年開診所的收(現實),支持著閉關修行的另外半年(理想)。2、 財布施以前看到朋友圈的各種籌,我都只捐一點點錢。那時我的想法是:“等我有錢了就多捐點,現在我自己的錢都還不夠用呢。”和朋友一起吃飯、聚會,也唯恐自己會多花錢,會吃虧。這背后的心理是什麼?匱乏——我窮,我沒錢。而且自私。我更需要被幫助,而不是幫助別人。所以,給自己買東西很舍得,為別人付出很摳門。修行兩年,對親朋好友開始大方起來,覺自己去哪里都會到歡迎,因為無論對誰,抱的都是為對方付出的心。比如這個春節,也給小區的保安、環衛阿姨包了紅包,真誠謝他們的辛勤勞。為周圍的人付出并沒有讓我變“窮”,反而讓我變得富有——質與神統統富有!我覺到金錢開始親近我、流向我。“有舍才有得”是無比的大智慧,只有真正實踐的人才懂。3、 我為了自己曾經羨慕的人打通與金錢之間的通道并不是說,我已富可敵國,或坐擁金山銀山。而是說,我不再為缺乏金錢而煩惱,覺像富豪。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竟然還能吃得起飯,不僅自己有錢花,還可以利益眾生。這不就是我曾經羨慕的人嗎?僅以此文,祝大家新年財源廣進!#文化##國學##頭條創作挑戰賽##我的生活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