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死亡無法避免,我們應該如何與這個世界告別?一些人認為,“未知生,焉知死?”他們將生命的重心放在“生”的問題上,暫且擱置對死亡的討論。另一些人則相信“死生有命”,將結局坦然由天命與造化。然而,許多人在努力讓人生更有價值的同時,卻對善終毫無準備,甚至在痛苦中走完最后一程。如果你的親人即將走到生命的終點,你有認真考慮過,他們會怎樣離開嗎?

患絕癥時,我們能做些什麼呢?大多數人會選擇積極治療,包括手和藥等,希能延后死亡的到來。以癌癥為例,治療通常需要結合多種方式進行。為了去除病灶,減輕癌痛,需要進行手切除癌組織,并通過藥散布全來抑制癌細胞擴散。還有高能線破壞癌細胞DNA,使其無法分裂的放治療,以及靶向藥治療、免疫療法、荷爾蒙治療等等。然而,每一種治療方式都伴隨著一些痛苦。從2015年起,腫瘤醫生朱正剛呼吁不要再給晚期胃癌患者做手,他發現大部分手會刺激癌細胞增后患者通常都活不過一年,并且余下的日子都將在病床上度過,只能通過械維持生命,幾乎沒有生命質量可言。醫源傷害并非只發生在癌癥患者上,每一位需要長期接治療的患者都面臨著這個矛盾。此外,樸素的孝順觀念推著親屬決心搶救,但病房了患者唯一的家,久病床前的疲憊和不耐煩化作無聲的控訴。親源傷害擊碎了患者最后的尊嚴。面對死亡的恐懼、醫源傷害和親源傷害的三重打擊,尊嚴的告別變得更加困難。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尊嚴地告別呢?其實,尊嚴死在大自然中本就存在。有人認為,以前的瀕死患者只需要忍短暫的痛苦,這是大自然的某種仁慈。然而,現代醫學注重治療疾病,人們普遍認可積極治療、努力續命的做法,但痛苦也隨之延長。然而,積極治療并非消極治療,我們應該關注患者的尊嚴,采取緩和醫療和安寧護理的方式。生命質量應該是在確診后,積極治療和緩和醫療同時進行的。一邊試圖治愈疾病,一邊關注生命質量,降低痛苦。隨著疾病發展到晚期,積極治療退場,緩和醫療轉為安寧護理,幫助患者舒適、安詳、有尊嚴地離世。在安寧護理中,我們通過合理的藥使用來控制疼痛、咳、腹瀉等癥狀。同時,長期臥床導致的褥瘡等問題需要特別的護理。安寧護理雖然是現代的理念,但在理念、診斷和治療等方面與傳統中醫藥有著相契之。中醫藥治療可以通過針灸、按位敷、拔罐、刮痧等外治法,結合中藥、藥膳等藥療法,以及五音療法、芳香療法等其他療法進行治療。這種癥狀控制和舒適護理的做法基本上等同于傳統中醫藥的對癥治療,也符合安寧護理的早期理念。

安寧護理的核心是“四道人生”,即道謝、道、道歉、道別。這個溫暖的框架使得親人們更容易彼此療愈,雙方的決策都能得到尊重。在分別的時刻,不僅需要照顧患者,還需要關注家屬的哀傷輔導。心理支持和人文關懷可以幫助雙方走出哀思,患者可以坦然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家屬的心也能得到平穩。目前,在中國,安寧護理的覆蓋率只有10%左右,普及率不高。但是,隨著臨終關懷的重視,越來越多的醫學院開設了臨終關懷課程,安寧護理工作也在不斷試點推廣。更多的醫生開始推薦中末期患者保守治療或回家調養,我們離尊嚴的死亡更近了一步。在2015年的《人的死亡質量指數調查》中,中國大陸排名世界第71位。而在2021年發表的一份報告中,中國上升到了第53位。死亡質量到許多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一旦越到福利國家的邊界,實現良好的死亡質量就變得更加困難。然而,我們需要讓人們意識到尊嚴死亡的重要,創造能夠尊嚴死的環境。給臨終患者足夠的關懷只是錦上添花,人一生都應該得到關心和尊重,至從關心邊的人做起。尊嚴并不僅僅是在臨終階段的陪伴和理解,它應該貫穿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