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是一部古老而重要的中醫經典著作。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我認為應該從《經》開始,因為它闡明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等理論,這些都是我們祖先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總結。作為一名中醫,如果不學習《經》,不很好地理解它的理論,那在學上就等于沒有基,沒有源頭。要在醫療領域中有所作為,將會比較困難。那麼怎樣才能較快地領會《經》的神實質呢?每個人的經驗可能不同,但我主張首先要進行讀和讀的結合。讀是了解《經》的總容,為讀打下基礎;而讀則是深研究某一章節的髓所在。其次是學習與實踐的結合,通過實踐來深刻理解原文的神實質。比如學習《素問·六節藏象論篇》中關于腎的論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也。”其中的“主蟄”和“封藏”一時很難理解其深層含義,但通過臨床實踐,就能很好地理解。對于婦的治療,如果在流或停止之后,進行補腎的鞏固治療,就能收到滿意的效果。對于多次流產的婦,通過辨證論治,在孕前注意補益氣,在孕后未病先防,以調補肝腎之法治療,多能使孕婦足月順產,這就是“主蟄”和“封藏”的重要意義。再比如關于肝的論述:“肝者,罷極之本……以生氣。”歷代對“罷極”的解釋不盡相同,有的類比象解釋為“如熊黑之任勞”,有的以肝主筋來解釋。但實際上,只要結合臨床實踐,就能很好地理解。肝藏,主疏泄,主筋,寄相火,是將軍之,肝的調達如何直接影響到人的活。肝氣調達,肝氣壯,則活強勁有力;肝失調達,肝氣衰,則志不舒,神靡不振。對于“以生氣”,我認為這句話很重要,很有意義。我曾經治療過一位由放線引起的紫癲患者,困倦,四肢乏力,下肢有大小不一的紫斑,月經提前、量多、淡、質稀,舌淡、苔薄白,脈虛弱。的脈癥,按照脾不統的理論進行治療,先后使用了歸脾湯、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等方劑,連續治療了兩個多月,但效果并不明顯。后來按照“肝生氣,肝主生發”的理論,使用了傅青主的調肝湯和朱丹溪的五子衍宗丸進行治療,一個多月后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這不能不說是運用“肝生氣,肝主生發”理論的結果。總之,《經》是一部重要的中醫經典著作,不僅初學中醫的人要讀,就是從事臨床醫療多年的醫生也應該讀。在學習中應用,在應用中學習,邊學邊用,邊用邊學,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能到無窮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