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對中醫產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表達了學習中醫的愿。在這里,我們將花費一些時間來理解和澄清“”和“”的辯證關系。學習中醫的第一步就是理解的定義。如果我的定義與你的定義不一致,那麼我們將無法進行討論,就像我們在說不同的語言一樣,無法進行有效的流。因此,任何學科的探討都需要統一的定義。然而,目前中醫關于的定義非常混。為了避免在閱讀過程中混淆“”和“”的概念,我將用繁字“”和“”來替代文章中所有的“”和“”。
在《素問·應象大論》中寫道:“者,天地之道也,萬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看來,主宰著世間萬的存在。既然如此,那麼什麼是呢?在第九版的《中醫基礎理論》教材中提到:“一般來說,凡是運的、外向的、上升的、彌散的、溫熱的、明亮的、興的都屬于;相對靜止的、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屬于。”這樣的區分很容易帶有主觀因素,不利于建立一個清晰的理論系。實際上,在《黃帝經》中,的概念非常明確,“在,之守也;在外,之使也。”(素問·應象大論篇第五),“岐伯曰:外者為,者為。”(素問·離合論篇第六)。所以,“、”的定義非常簡單而明確,它是指“、外”的關系,遠沒有書中描述的那麼復雜:所有向的、攝的、積攢的都是,相當于丈夫在外打工,是“乾”道;而散失的、向外的、消耗的都是,相當于妻子守家,是“坤”道。而不是據“溫熱的、明亮的、下降的、凝聚的、晦暗的”等等來劃分。
五臟屬于,是因為“五臟者藏氣而不瀉”,肝、心、脾、肺、腎是在部儲存氣的,它們負責守護的健康;而六腑屬于,“六腑者傳化而不藏”,如胃、腸、膽等負責吸收食的營養質,并將其給脾臟儲存起來,可以說它們在為賺錢。這與“臟在屬而腑在外為”的說法不同。是積累的各種質,而則是保護這些質的作用。“勝過”意味著質的消耗大于獲取,即花錢多,賺錢;而“勝過”則意味著獲取大于消耗,即賺錢多,花錢。
喝水、進食都是的行為,而喝茶時的啜飲是一種吸的作,是在補充氣。甚至打鼾也是通過用力吸氣來補充氣,這也是一種補氣的行為。如果沒有呼吸睡眠暫停綜合癥,這樣打鼾一整夜,睡得很香,第二天會覺特別神。即使在英語中,睡得香也會譯“sleep soundly”。有人說吸煙也有補氣的作用,原理就是從這里來的。而出汗、運、排尿、排便都是向外發散的,都是的行為。如果按照“運的、外向的、溫熱的屬,寒冷的、晦暗的屬于”的說法,無法對經典進行有效的解釋。恰恰相反,“冷能助”而“熱則散”,當天氣寒冷時,皮會收,減散熱,氣旺盛的孩子通常表現為皮涼涼的,說明他們能夠保持足夠的氣。而在炎熱的天氣中,人會出汗、心率加快,新陳代謝增強,這是氣散失的表現。在正常況下,晚上的溫比上午要高出大約1攝氏度,這是因為上午氣旺盛,能夠保持足夠的氣。在冬天,有些人的手腳一直保持溫暖,但這未必是好事,因為那里沒有那麼多能量的散失。
普通人認為如果想要睡得好,就需要“屋冷炕熱”,屋的冷空氣能夠助長氣,使皮收;而炕臺的熱氣則能助長氣,增加能量。只有當平衡時,睡眠才會舒適。現代社會中,由于有了暖氣,屋溫度很高,床上的溫度與室溫相同,這種互就不再存在。
通過重新定義中醫中的概念,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應用中醫理論。的平衡對于維持的健康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