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或許都聽說過一句話,有人說孩子會講“你真的是無大志的人”。實際上,這里的大志其實類似于有正氣的意思。正氣分布到臟腑經絡,為臟腑經絡之氣;分布到脈之外,則為營氣和衛氣;貫心脈、走息道則為宗氣。因此,并不是孩子沒有大志,只是孩子的正氣不足、宗氣不足,導致無大志。所以,要想讓孩子有大志,就得補宗氣,養正氣。

宗氣是肺從自然界吸收的清氣和脾胃從食中獲得的水谷氣共同組的。宗氣關系到一個人全氣的盛衰。實際上,含正氣的人一般都比較健康,氣都很足。雖然宗氣形于肺,聚集在,但事實上它是主導心脈氣運行、調節心率、推心臟搏的關鍵。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調節宗氣來治療一些心臟問題,例如間斷悶發作。

以一位患有間斷悶發作8年的患者為例,患者郭彩華,63歲,退休職工,有4年慢胃炎病史,做過子宮切除手。最初的時候,患者出現悶、氣短,后來在社區醫院治療,癥狀有所緩解,但仍然存在。經過勞累過度、緒激后,癥狀再次復發,甚至出現背部疼痛、氣懶言、神萎靡不振等問題。經過醫生的辨證分析,發現患者屬于氣虛之癥,需要補益宗氣。因此,采用了益氣升降湯合四逆散加減的中藥方劑來治療。

在治療心管疾病時,往往以虛癥、虛實夾雜癥居多,實證較。因此,在治療上,扶正益氣是主要方法,而不能單純地活化瘀。此外,患者善太息可能是由宗氣不足或志不舒引起的,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據《經·靈樞·口問第二十八》中的記載,太息癥的治療可以從補益宗氣手。因此,結合張錫純的升陷湯,制定了益氣升降湯治療太息癥的方子。

患者的主要病癥是痹和太息,加上長期病史和手后正氣恢復不足以及緒不佳等因素,導致悶、氣短、背部沉痛等癥狀。因此,在治療上需要標本兼治,調補宗氣,調暢氣機才能解決患者的問題。

經過治療后,患者的癥狀明顯減輕,面紅潤,神好轉。悶、氣短、背部沉重等癥狀未再發作,太息癥狀也減。舌苔由微黃變為薄白,脈搏由無力變為沉細。隨訪一年后,患者的狀況徹底好轉。

因此,要想健康,就得中有宗氣。只有宗氣盛才能使心脈強,從而使人擁有大志。因此,如果想為一個有大志的人,就要從養正氣開始。我是中醫老師游毅,擅長心腦管疾病中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