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本,沒有氣,生命將無法延續。因此,人人都擁有充盈的氣,只有元氣充沛、氣方剛,生活才能充滿活力。然而,令人憾的是,人們的氣會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消耗,導致氣不足的狀態時常出現。因此,補氣養為了很多人關注的話題。為什麼要補氣養呢?因為氣旺則充,盛則氣足,只有氣調和,平衡,才能保持健康,不易生病。而要實現氣雙補,單純的補氣或者單純的補是不夠的。很多人都知道,男人補氣可以用四君子湯,人補可以用四湯。那麼,如何實現氣雙補呢?可不可以將四君子湯和四湯合并使用呢?中醫方劑的神奇之就在于此,你真是太聰明了。確實,四君子湯和四湯可以合并使用,這并不僅僅是簡單的加減調配,而是形了一個獨立的方劑,即八珍湯。有人可能會疑,八珍湯與乾隆皇帝吃的八珍糕有沒有關系?實際上,二者的關系很遠。四湯最早源自唐代的《仙授理傷續斷方》,而四君子湯最早源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那麼,八珍湯又是怎麼來的呢?在很多年前,大多數方劑學教材將八珍湯的方源歸功于明代醫學家薛己的《正類要》,但經過考證發現,八珍湯的最早來源實際上是元代醫學家沙圖穆蘇的《瑞竹堂經驗方》,只不過當時稱之為“八珍散”,直到明代薛己在《外科摘要》中將其更名為“八珍湯”。八珍湯究竟是不是簡單地將四湯和四君子湯相加呢?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四湯和四君子湯中使用的中藥劑量是各等分,每味藥的用量并不明確,但是八珍湯的劑量是明確的。八珍湯由當歸(去蘆)、川芎、地黃、白芍藥、人參、甘草(炙)、茯苓(去皮)、白各一兩組,但是使用方法卻采用了宋代的煮散方式,將這些中藥研磨末,每次使用時取三錢藥末,加水一盞半,加生姜五片、大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掉藥渣,一口氣喝下。八珍湯是由四君子湯和四湯合并而的,它的配伍奧是如何的呢?全方以人參和地黃為君藥,主要起到益氣補的作用;以白、茯苓、當歸、白芍為臣藥,其中白和茯苓健脾利,輔助人參益氣補脾,當歸和白芍養補營,輔助地黃補益;以川芎和甘草為佐使藥,其中川芎活行氣,甘草調和各藥的作用。此外,在煎藥時加的生姜和大棗可以調理脾胃,起到輔助藥的作用。全方中的補氣藥和補藥的聯合使用,可以同時益氣補,是治療氣兩虛的最佳方案。八珍湯是治療氣兩虛的必備良方,臨床運用時,常見的癥狀包括面蒼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四肢乏力、氣短懶言、心悸等,舌脈特征為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對于方劑的關鍵要點,只需要記住“氣短乏力、心悸失眠、頭目眩暈”即可。在臨床運用時,也可以癥狀進行加減調整,例如,如果心悸失眠較重,可以加酸棗仁、柏子仁等藥以增強養心安神的作用;如果胃弱食較差,可以加砂仁、神曲等藥以增強消化和胃的功能。正因為八珍湯可以同時補氣補,因此無論是病后虛還是貧、神經衰弱等各種慢疾病,無論是月經問題還是外出過多出、潰瘍不愈合等況,只要符合氣不足的核心病機,都可以使用八珍湯進行加減運用。可以說,一切氣兩虛的病癥,都可以用八珍湯作為基礎治療。然而,清代名醫張秉提出了一個新概念,他認為八珍湯“只能調理一般的氣不足癥”,對于“真正的氣大虛、枯竭”的病癥可能不太適合,因為“當歸和川芎的辛散會擾,地芍的寒會阻礙氣”。因此,如果氣虛弱到了極點,可能需要對八珍湯進行調整和加減。八珍湯的兩味君藥直接將四君子湯和四湯的君藥聯合在一起,而后世醫家張景岳則從八珍湯中發現了其中的奧,將八珍湯的兩味君藥創造地變了一個新方劑——兩儀膏。從大的角度來看,你會發現,八珍湯其實就是一個超級的兩儀膏。兩儀融合,氣雙補,幾乎是一個完的方劑。因此,將這八味中藥組合的方劑命名為“八珍”。正如明代醫學家吳昆所說,“形既充,則百邪不,故人樂有藥餌焉”。正是因為如此,八珍湯不僅深追求養生的人們喜,也被歷代名醫視為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