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普視頻在各個平臺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視頻容涵蓋了兩話題、心腦管疾病、食療補等多個方面。一些博主在積累了大量關注后,開始變現并向用戶銷售藥品和醫療服務。然而,這些博主真的擁有醫生份嗎?他們一邊科普一邊賣藥是否合法合規?針對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相關調查和采訪。

在醫療科普視頻中,大部分博主都有資質認證,他們在視頻中展示自己的醫師職稱和就職醫院的信息。這些認證需要醫生本人進行個人資料上傳等作,并且必須是公立三甲醫院全職醫生或者非三甲公立醫院主治醫師及以上職稱。然而,仍有一些博主沒有資質認定,他們將自己的醫學經歷和資質寫在個人簡介中,從而避免了審核。這些博主在視頻中往往穿著白大褂以醫生的形象出現,并以中醫加姓名的方式進行命名,宣稱自己在某家公立醫院工作,打著公立醫院的名號來科普健康知識。

然而,沒有認證的醫療科普是否安全?在北京大學衛生法教研室主任王岳看來,醫療科普中針對疾病的建議一定要有資質,但對于預防疾病,則不一定非要有醫生的職業資質。然而,沒有醫師資質的人進行醫療科普,實際上是將他人獲取的醫療知識加以傳播,構洗稿,這種行為有違道德,涉嫌欺騙公眾。

一些醫療科普視頻的標題常常耐人尋味,使用不正經的標題來吸引用戶的注意。然而,有些醫療科普容卻在傳播容貌和健康焦慮,宣傳缺乏科學依據的治療和養生方法。許多用戶會將博主的話當作醫囑遵守,購買博主推薦的藥品和保健品。一些博主甚至會藏自己的聯系方式,引導用戶聯系他們進行咨詢和購買藥品。這種行為違反了醫療廣告管理辦法和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的規定。

醫療科普視頻的帶貨手法變得越來越蔽。一些博主在視頻中講述自己如何治愈病人的故事,然后用自己的獨家方來吸引。還有一些博主在科普時只說一半,讓藏的容產生好奇,然后在評論區晦地公布自己的聯系方式。一些用戶會聯系這些博主進行會診,并支付問診費用。這種行為違反了醫務人員九項行為準則和廣告法的規定。

鄧利強呼吁,醫療科普視頻應該將科普的目的放在首位,告訴大家一些疾病的注意事項和保健方法,而不是給出診療方法和開藥方。他認為,如果醫療科普能夠真正回歸科普,對健康中國建設將會是很好的助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