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藥品市場面臨著兩個突出的問題,即仿制藥價格虛高、費用占比大,以及創新藥的可及差、可負擔差。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國家發揮制優勢,堅持市場原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醫保部門先后組織了9批藥品的集中帶量采購,從374個品種中選出了1645個藥品。此外,還進行了6次醫保藥品目錄的態調整,新增了618種藥品,其中超過80%的新藥在上市兩年醫保。這些藥品集采和談判不僅降低了藥品價格,還給藥品市場帶來了重大變化。

首先,國采仿制藥的金額逐年降低,而用量逐年增加。從2019年的3486.6億元降至2023年的1862.2億元,用量則從681.3億片/支增加至814.6億片/支。這表明國采仿制藥實現了“費降量增”,很好地實現了以價換量的政策目標。

其次,國談創新藥的金額和用量都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從2019年的494億元增加至2023年的1389.1億元,用量更是從10.3億片/支增加至76.4億片/支。國談創新藥實現了“費量雙增”,大大提高了專利藥在國的可及和可負擔

此外,通過將國采仿制藥和國談創新藥的采購金額放在一張圖上進行比較,可以明顯看到仿制藥和創新藥之間的“騰籠換鳥”效應。與2019年相比,集采仿制藥每年可節約約1600億元,而國談創新藥每年增加約900億元。這種費用置換和結構調整在全國醫療機構采購總金額未大幅增長的況下實現,非常難得,很好地踐行了供給側改革的發展理念。

此外,通過對國80家最大醫藥上市企業年報數據的梳理,發現平均銷售費率從2018年的30.7%降至2022年的27.7%,而平均研發費率則從2018年的5.2%增長至2022年的7.8%。雖然與大型國藥企的研發費率還有差距,但仍然有明顯進步。這表明國家組織藥品集采和醫保談判的力度不減,有效促進了群眾用藥結構改善和醫藥產業升級。

總之,通過醫保政策的推,我國藥品市場正在經歷結構調整,降低了群眾用藥的負擔,同時也激發了創新藥的發展。只要繼續堅持集采和談判兩項醫保政策,并得到醫療機構和醫藥企業的支持配合,我國藥品方市場定將實現“騰籠換鳥”,達到與國際發達國家一致的用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