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醫保改革的推進,許多人發現自己的醫保賬戶余額在減,引發了對新政策公平的質疑和不滿,甚至引發了請愿活。那麼,醫保的底層邏輯是什麼?這次的爭議是如何產生的?如何能夠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呢?

首先,我們來理解一下醫保的底層邏輯。我們的醫保賬戶由兩部分組,一個是統籌,另一個是個人賬戶。簡單來說,我們繳納醫保費后,一部分錢劃統籌賬戶,相當于進一個大池子,所有參保人員生病了,去定點醫院看病、住院、治療,只要符合條件,就能從這個池子里報銷一部分醫藥費。而個人賬戶則是繳納醫保費后返還一部分給個人,這部分錢除了可以抵扣醫療費,還能用于非定點醫院、機構、藥店等購買藥和其他品。統籌賬戶的目標是匯集社會資源來幫助部分生病的人,而個人賬戶則是符合中國國的一種方式。

然而,在實施過程中,醫保改革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首先,由于當初設立醫保時經驗不足,計算不周等原因,在經濟不夠發達、醫保經費不足的況下,個人賬戶返回比例過大,并且每年還在提高。這部分錢并沒有保險的風險共擔功能,導致統籌賬戶越來越不夠用,影響了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其次,一些參保人的個人賬戶中累積了大量資金,被不法分子利用套取,間接降低了在醫療中的使用占比。第三,醫院運營本高,這些本最終會現在患者的醫療費用上,而醫保又需要承擔這部分費用,導致醫保基金的耗竭。第四,抗疫期間,用于核酸檢測和新冠患者治療的費用也加速了醫保基金的耗竭。

此外,我國各地醫保基金缺乏全國統一的管理機構,資金分散,造了經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之間的不平衡,部分地區已經出現了赤字。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可以提出一些建議來走出醫保困境。

首先,醫保可以采取更溫和的改革方式,逐步減個人賬戶的返還比例,而不是一下子減過大。其次,可以開辟更多個人賬戶的使用途徑,例如支付長期護理保險、惠民保等,或者允許親人使用這部分資金,以起到風險分擔作用并更容易被接。事實上,逐步減個人賬戶的醫保資金,并最終取消個人賬戶,是醫保改革的趨勢。但在此之前,必須先取消醫保報銷的差別待遇,確保明度,加強監管,實施追責,不增加老百姓的額外負擔。

最后,將所有資金匯集到統籌賬戶中,雖然不能實現全額報銷,但至醫保的基金規模會更大,作空間更多,更有利于人們的醫療保障。對于醫保,你是否還有更好的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