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角,又名酸餃、酸梅、曼姆、通香,是一種豆科植酸豆的果實,來源于《云南中草藥選》。在春季采摘后,除去種子并曬干。它的原形態為常綠喬木,高度可達6~20米。樹皮呈暗灰不規則裂開。它的枝條繁多,無刺,小枝上有短,皮孔眾多,呈褐。葉子為雙數羽狀復葉,長約8~11厘米,每個復葉上有14~40片小葉,小葉呈長圓形,長約1~2.4厘米,寬約4.5~9毫米,先端鈍或微凹,基部偏斜不等,邊緣整齊,兩面均無。花朵為腋生的總狀花序或頂生圓錐花序,萼筒為陀螺形,裂片有4片,呈披針形,花瓣有3片,大小不等,呈黃,并帶有紫紅線紋,下面的2片花瓣則退化鱗片;它有3枚能育的雄蕊,花的中部以下合生,其余退化刺狀,位于合生鞘的頂端;雌蕊只有1枚,子房有柄,部有多個胚珠。它的果實呈厚殼的長圓形,長約3~6厘米,寬約2厘米,呈灰褐。種子有3~10粒,呈紅褐亮,近圓形或長圓形。酸角的花期在5~6月,果實期在7~12月。

酸角主要生長在廣東、廣西、福建、臺灣、云南等地的栽培地、雜樹林、河邊和田地旁。它的化學分包括糖類、d-酒石酸、檸檬酸、甲酸、2-蘋果酸等有機酸。此外,它還含有氨酸、β-丙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等氨基酸和哌啶酸-2。酸角的葉子含有d-酒石酸、l-蘋果酸、牡荊素、異牡荊素、葒草素、異葒草素等。葉和芽中富含銅。

酸角有輕度瀉痢作用,可能是由于其含有大量酒石酸的原因,煮后這種作用會消失。酸角的種子外皮富含鞣質,非洲人用它來治療痢疾,煎劑則用于治療膿瘍。植的某些部分有抗菌作用,尤其是葉子中的牡荊素。葉子和的煎劑對離豚鼠的回腸有較弱的抑制作用,水提取(去除沉淀后加)的抑制作用較強,兩者對人子宮均無明顯作用。煎劑對離兔的十二指腸沒有明顯作用,但對離兔的心臟有抑制作用;水提取在大鼠的后肢灌流試驗中有顯著的管擴張作用,對麻醉狗的沒有明顯影響。小鼠腹腔注1克酸角鮮藥/只時,兩種制劑均沒有明顯的毒

酸角的味為甘酸,有涼據《滇南本草》和《云南中草藥選》的記載,它的功能主治是清暑熱和化積滯。它可以治療暑熱引起的食不振、妊娠嘔吐和小兒的疳積。使用方法包括服:煎湯,用量為0.5~1兩;或熬膏。復方預防中暑、飲食不振、妊娠嘔吐、便和小兒疳積的劑量為酸角五錢至一兩。可以將它煎湯服用。(以上容摘自《云南中草藥選》和《中藥大辭典》,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