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經》中有一句名言:“病在上,取之下。”這句話的意思是,上部的疾病可以通過下部的位進行治療。人的經脈是上下相通的,因此,下部的疾病也可以通過上部的位進行治療。這種治療方法尤其適用于一些慢疾病。下面我們通過四個醫案來進一步了解這種方法。

第一個醫案是關于治療的。故事發生在58歲的宋某年輕時,由于家境不好,他干活十分辛苦。有一天,他正在患腹瀉的況下,扛起了一車大米。盡管非常疲憊,但為了掙取5元的裝卸費,他還是堅持將100多斤的麻袋一氣兒卸下來。結果,他的變得更加虛弱,腹瀉也更加嚴重。雖然他采用了一些偏方治療腹瀉,但最終卻導致了的問題。在2000年11月10日,他來找我治療。經過近一個月的治療,他的狀況明顯好轉,但問題依然存在。于是,我教他使用蓖麻子在百會上。經過一個半月的敷,幾十年的問題奇跡般地痊愈了。通過這個醫案,我們可以看到,百會位于頭頂部位,蓖麻子有通絡利竅的作用。據上病下取的原則,在百會上的蓖麻子能夠溫和而持久地刺激,起到益氣回、補腎固的作用。

第二個醫案是關于治療口瘡的。8歲的患兒崔某經常長口瘡,口涎經常外流。家長為了治療口瘡,花了很多錢找了很多醫生,但都沒有效果。1989年3月11日,他們來找我治療。通過觀察患兒的指紋和舌苔,我判斷他是因為虛火上炎導致口瘡。據上病下取的原則,我建議家長將蓖麻子剝皮搗爛在涌泉上。不到10天的時間,患兒的口瘡就痊愈了。涌泉位于足腎經的位,能夠滋補腎。結合蓖麻子的溫和刺激,虛火得以降低,津得以恢復,從而使口瘡得到愈合。

第三個醫案是關于治療便的。62歲的劉大爺長期便,經過多次治療都沒有好轉。他在1985年10月13日來找我治療。除了便之外,他沒有其他病理征象,舌脈也正常。我選擇針刺他雙側支,每日一次,連續針灸15次。經過這段時間的治療,劉大爺的大便恢復正常。支是手三焦經的腧,位于腕橫紋上3寸,能夠潤腸通便。通過針刺支,既可以發揮位的作用,又符合下病上取的原則。

第四個醫案是關于治療頭暈的。顧某頭暈已經持續了多日,于1984年3月22日來找我治療。通過四診合參,我判斷他是肝所致。因此,我選擇針刺他雙側太沖,每日一次。經過幾次的針灸治療,顧某的頭暈癥狀減輕,最終消失。太沖是足厥肝經的腧,能夠平肝潛。通過針刺太沖,既能取得位的效果,又符合上病下取的原則。

這四個醫案展示了利用針灸療法治療上下部位疾病的方法。通過選擇特定的位和特殊的刺激手法,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針灸是一門寶貴的中醫療法,對于中醫工作者、中醫學生和中醫好者來說,這些醫案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僅作為知識分,并不能替代專業醫生的建議。如果有需要,請咨詢和聯系正規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