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損傷,占據了所有骨損傷的10%。在過去幾十年里,踝關節骨折的發病率一直在上升。據瑞典的一項全國人口研究,丹麥每10萬人年的閉合雙踝或三踝骨折發病率為33例,每年約為20至40例。有趣的是,60至69歲年齡段的人群中三踝骨折的發生率最高,為該年齡段第二常見的踝關節骨折類型。尤其是老年更容易傷,因為60歲以上的發生開放踝關節骨折的風險最高。由于老年占據優勢,一些學者認為三踝骨折應該被視為脆骨折。此外,在寒冷的冬季,踝關節骨折的發病率也存在季節變化。

不同的機制,從低能量到高能量的創傷,可以導致復雜的踝關節骨折,其中站立高度跌倒并伴有踝關節扭曲是最常見的原因。特別是在60歲以上的中,站立時的跌倒占所有病例的三分之二以上。三踝踝踝關節骨折通常是由低能量創傷引起的。分型三踝踝骨折通常涉及到腓骨遠端(外踝)、踝和后踝。最早由Percival Pott開發的踝關節骨折分類系統區分了單踝、雙踝和三踝踝關節骨折。盡管該分類系統可以重復應用,但它缺乏穩定和不穩定骨折之間的區別。Lauge-Hansen基于損傷機制開發了一種踝關節骨折分類系統,該系統描述了創傷時腳的位置和變形力的方向。據踝關節損傷的嚴重程度,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I-IV)。Lauge-Hansen分類已經為廣泛應用于踝關節損傷的分類系統。據Lauge-Hansen分類,踝關節三踝骨折可分為SE IV或PE IV。然而,Lauge-Hansen分類系統面臨著再現差、觀察者間和觀察者可靠低的挑戰。

Weber分型是踝關節骨折中最常用的分類之一,它區分了與脛骨腓骨聯合相關的腓骨骨折。盡管Weber分型系統有很高的觀察者間和觀察者的可靠,但它并不適用于多踝骨折。生力學和臨床研究的進展推踝和后踝分類系統的發展。Herscovici等人據前后X線片將踝骨折分為四種類型(A-D)。這是目前關于踝的標準系統,但不適用于多踝骨折。后踝骨折可以據Haraguchi、Bartoníček或Mason的分類系統進行分型。Haraguchi開發了一種基于計算機斷層掃描(CT)的分類系統用于后踝骨折。Mason等人對Haraguchi的分類進行了研究,明確了骨折的嚴重程度和病理機制。Bartonicek等人提出了一種更的基于CT的分類系統,該系統還考慮了脛骨距關節的穩定和腓骨切槽的完整。這些后踝分類系統可以指導進一步的手或非手治療,但不能完全描述三踝骨折的類型。

AO/OTA分型系統將腓骨骨折分為A型(聯合下)、B型(經聯合)和C型(聯合上)。另外,AO/OTA型B2.3或B3.3骨折是經聯合腓骨骨折,伴有后外側邊緣和踝骨折。同樣,AO/OTA型C1.3、C1.3和C2.3骨折也適用。可以添加其他條件來確定綜合征或伴隨損傷(如瓦格堡堡結節)的穩定。然而,AO/OTA分類系統缺乏對踝和后踝骨折結構的描述,這是值得注意的,因為后路碎片的大小和移位程度是選擇治療的重要考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