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本應于伏藏狀態,但現在卻變得張,原因是本來就存在寒疾、疝瘕等問題,醫生誤下藥導致滿、呼吸急促。趺脈本應于伏藏狀態,但現在卻變得頻繁有力,原因是本來就存在熱癥、消化不良、尿頻等問題,現在反而出現排尿不暢的況,說明有水積聚的傾向。徐氏認為,這兩種況都是水病患者,但存在不同的既往疾病。每個人的況都不同,應據趺脈和既往疾病的表現進行診斷。尤氏認為,趺脈雖然是胃脈,但出現在部,所以它本應于伏藏狀態,現在變得張是因為腹中積聚了寒癥。寒癥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治療,但卻誤下了導致傷,出現滿、呼吸急促的況。趺脈變得頻繁有力是因為胃中有熱癥。熱癥應該消化谷并導致尿頻,但現在卻出現了排尿不暢的況,說明水積聚,有產生水病的傾向。傷時,水會變熱而不流氣耗竭時,水會與寒積而不能下行。仲景同時提到這兩種況,說明水病的發生原因如此。元堅認為,其他學派都將伏藏的趺脈視為病態脈象,只有尤氏認為它是正常的脈象,他的注釋也很通暢,更支持尤氏的觀點。總結了這兩種況,也包括了滿、呼吸急促的癥狀。也有人認為,前一種況只是客觀存在,只是作為對比,與水病無關。后一種況才是主要的,說明水病是由熱癥引起的。這種觀點也是有道理的。另外據《辨脈法》,趺脈緩慢而溫和,胃氣如經脈一樣,意思是一致的。但后一種況中,存在寒水相互斗爭的況,與趺脈伏藏的說法有矛盾,需要進一步研究。《辨脈法》還指出,趺脈微弱而張,張表示寒冷,微弱表示虛弱,微弱而張相互斗爭,就會導致呼吸急促。淵雷案指出,從這一點開始的五條都不是仲景的觀點。脈象斷定疾病,既有倉公、淳于意之流亞的方法,可能太過于籠統而不實用,也有艱深而難以理解的方法。盡管劉炎進行了整理,但法則失了,只剩下一些斷簡殘卷。后來有人進行著述,并相互引用,導致錯誤增多,與古代越來越遠,無法解釋。即使是這兩種況,以我的清晰思維和詳細記錄,也無法自圓其說,更何況是超過我們的智慧的人呢。醫學家在漢朝之前,有許多不同的派別。《本草經》和《素靈》不同,《史記倉公傳》與《本經》、《素靈》也不同,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難經》自稱是《素靈》的解釋,但實際上與《素靈》有很多矛盾之。《大論要略》專門使用湯藥治療疾病,應與《本經》相吻合,但也不能完全相同。原因是師承不同,門派不同。后人不明白這一點,就想把這些不同的觀點混在一起,結果只會混淆人們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