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討論的是足明胃經,這條經絡貫穿整個的前方,包括第二、第三足趾,小前方,大前方,整個腹腔,脾胃絡屬于胃經,腹部前方,頸部前方以及整個面部。足明胃經以脾胃為核心,連接了面部、五、消化系統以及志等多個方面的問題。在中醫中,脾胃被視為后天之本,我們日常生活中攝取的食通過脾胃的運化來獲得氣,脾胃的健康運行可以提供足夠的氣來抵外邪,滋養臟腑。中醫診脈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觀察脈搏中是否存在胃氣,有胃氣則表示生機,無胃氣則表示虛弱。脈搏中的胃氣是一種被氣包裹的和而有力的特征。不同臟腑的脈象大致如下:肺脈浮,肝脈弦,腎脈沉,心脈洪,脾脈濡。如果某一臟腑主病,其脈象以該臟腑的特征為主,而胃氣則起到調和的作用。氣越不足,脈象越不平和,不同臟腑的脈象也就越明顯,疾病的預后也越差。由此可見,對于重病和嚴重疾病,保護胃氣的重要不可忽視。
除了觀察脈搏,中醫還常常通過觀察舌苔來診斷疾病。舌苔是胃氣的現,舌苔的厚薄和可以反映胃氣的強弱和寒熱程度。正常的舌苔應該是薄白的,如果舌苔過薄,則表示胃氣虛弱;舌苔厚膩,則可能是胃中有積滯;舌苔白則表示寒冷的病理狀態,氣無法化氣;舌苔發黃則表示有熱。同時,一些人因為藥的副作用而損傷了脾胃,他們的舌苔甚至會變黑。足明胃經圍繞著面部,特別是周圍,氣首先滋養面部皮。因此,容首先要養護胃。節食減并不可取,因為這會傷害脾胃,而沒有健康的脾胃,怎麼能擁有好皮呢?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討論了手明大腸經的曲池和本篇文章中的足三里,這兩個位是容必備的。對于氣不足導致皮問題的,可以多灸這兩個位。足明胃經還經過牙齒,主要進上牙,所以上牙疼痛時,我們應該考慮胃經的問題。另一個與足明胃經有關的疾病是五疾病,因為胃經幾乎涉及了所有五。例如耳鳴、牙齒問題、眼花以及鼻病,如果這些問題是由于氣不足而引起的,那麼必然與足明胃經有關。胃經屬于胃絡脾,貫穿整個腹腔。膽經、胃經、大腸經、小腸經、膀胱經以及三焦經,六腑都需要暢通下降,胃氣的通降是全氣機下降的力源。所以有句諺語說:“胃為六腑之大源。”對于六腑的疾病,我們都要考慮到胃的問題。有一首歌說:“肚腹三里留。”肚腹上的所有問題都可以用足三里來解決,因為這與經絡的循行有關,通過促進六腑的通降功能,濁氣得以降低,而清氣得以升騰。胃經“膝髕中”,因此,膝關節的各種問題,尤其是膝骨關節炎,都要考慮到胃經的問題。足明胃經中的髀關是治療膝痛非常好的位,對于膝關節冷、痛、萎以及無力的況,按這個位可以緩解疼痛,甚至可以消除結塊,治療疾病其實并沒有太多技巧,只需專心致志地進行就可以了。
除了這些問題,足明胃經還與緒有關,例如雙相障礙。古代醫書《靈樞·經脈》中記載道:“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獨閉戶塞牖而,甚則上高而歌,棄而走。”一方面,患者喜歡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想見人,也不想見,連敲門聲(木聲)都會讓其不適,另一方面又會出現狂躁的癥狀,登上高唱歌,服奔跑。這種況讓人不聯想到叛逆期的小孩。父母應該考慮一下自己的養育方式,是否給孩子提供了真正需要的東西,不僅僅是質上的食,還包括神和方面的需求。足明胃經的一個重要位位于腹部,作門,它深層連接著腹部的神經節。通過這些討論,我們最后要說的是人上最重要的一個位:足三里。關于足三里有很多俗語,比如“常灸足三里,勝吃老母”,灸足三里可以調理脾胃,促進營養的吸收,只有脾胃功能健康,才能真正進行補養。還有“不灸足三里,勿為旅人”,意思是胃經的氣旺盛了,才能進行長途旅行,改善旅途中因勞累而導致的氣消耗。又比如“年過三旬后,針灸眼便寬”,指的是中年以后出現視模糊的況,足三里可以緩解這種問題,因為這是由于氣不足而無法滋養眼睛所致。還有一句俗語說“若要安,三里常不干”,這是古人的養生方法之一——化膿灸,灸瘡時時保持足三里潤,邪氣就能隨時排出,就不會有太大問題。現在的中年人,由于氣開始衰退,工作和家庭力增加,應酬增多導致脾胃負擔加重,我們可以經常給自己灸一灸足三里,以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