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超聲和神經定位儀的廣泛使用,局部麻醉技的準確有了很大提高。在腹部手患者的康復中,以區域麻醉為主的圍期鎮痛起著重要作用。傳統的外阻滯和椎旁神經阻滯是常見的區域麻醉技。然而,近年來出現的超聲引導下腹橫筋阻滯、神經阻滯、腰方阻滯以及豎脊平面阻滯(ESPB)為麻醉醫師提供了更多的圍期鎮痛選擇。
豎脊平面阻滯是一種新型的軀干神經阻滯技,通過在豎脊下方注藥來阻滯區域神經。它首次功用于背部神經病理疼痛的治療,并取得了滿意的療效。豎脊位于斜方和菱形的深面,它起源于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后部和腰筋,向上分為外側的髂肋、中間的最長和側的棘。超聲引導下的豎脊平面阻滯可以選擇兩種不同的路,即豎脊深面與橫突間隙或菱形與豎脊間隙。
目前對于豎脊平面阻滯的作用機制仍存在爭議。據現有研究,主要概括有四種機制。然而,不同研究所提出的機制并不一定同時出現,且藥擴散范圍也不固定。這可能是由于研究方法和條件的不同所導致的。
豎脊平面阻滯的適用范圍在不斷擴展。據目前的研究,該阻滯用于腺手和腹部手的臨床效果明確。一些研究還表明,豎脊平面阻滯有軀和臟鎮痛功能,而筋間隙阻滯中只有腰方阻滯有這種特點。因此,筋間隙阻滯可能是未來研究的方向之一。
然而,豎脊平面阻滯的機制和擴散機制仍存在爭議,臨床效果也時好時差。這導致麻醉醫生對豎脊平面阻滯存在較大的爭議和不確定。另外,筋間隙阻滯的擴散不穩定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近年來,筋間隙阻滯為一個熱門話題,各種新技層出不窮。腰筋平面阻滯、大下間隙平面阻滯、腹外斜平面阻滯等技不斷涌現。然而,這些新技還需要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改進,以更好地為臨床服務。
總之,超聲引導下豎脊平面阻滯在圍期鎮痛中的應用正在得到廣泛關注。盡管其作用機制和擴散機制還存在一些爭議,但已有研究表明其在腺手和腹部手中的臨床效果明確。隨著技的不斷改進和臨床實踐的深,豎脊平面阻滯有為一種更加有效和可靠的圍期鎮痛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