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臨床麻醉理念正在經歷一次重大的轉變,超聲可視化技的發展引起了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或筋間平面阻滯的風,這一方法正在各醫院的麻醉科得到廣泛應用。阻滯技為許多麻醉醫生的必備技能,相關研究也如雨后春筍一般。目前的研究結果普遍認為,有效的神經阻滯可以減輕后急疼痛的程度,減阿片類藥的使用,并有助于患者的快速康復。全麻醉復合神經阻滯已為許多醫院麻醉科的常規麻醉方法,神經阻滯也為多模式鎮痛的重要組部分,相比于靜脈鎮痛藥,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惡心嘔吐的發生率。

從另一個角度出發,人們很容易得出推論:既然神經阻滯對后急疼痛的效果如此確切,那麼它是否可以降低后慢疼痛的發生率呢?一些研究顯示,一些手后的慢疼痛發生率較高,包括開腺癌和疝修補等。后慢疼痛有許多危險因素,其中急疼痛的程度是重要因素之一。簡單地說,如果一個患者后急疼痛越嚴重,他發展為慢疼痛的可能就越大。既然神經阻滯可以有效地減輕患者后急疼痛的程度,那麼它對后慢疼痛應該也有一定的效果。然而,目前仍缺乏相關的研究,下面簡要介紹幾篇已經發表的研究結果。

2019年,Fujii等人在《Anaesthesia》上發表的研究比較了前鋸阻滯和壁筋間平面阻滯(PECS 2)對接房切除的患者后慢疼痛的影響。該研究共納了80名患者,結果顯示接PECS 2阻滯的患者后6個月慢疼痛的發生率為10%,而接前鋸阻滯的患者后慢疼痛的發生率為33%。研究者得出結論,PECS 2阻滯可以降低房切除后6個月慢疼痛的發生率。然而,該研究的局限在于只探究了兩種筋間阻滯而沒有設置神經阻滯的對照組,因此無法得出神經阻滯對后慢疼痛的效果。此外,研究樣本量較小且為單中心研究,研究結論的外推到一定限制。

另一項單中心雙盲研究納了172名接腺癌的患者,研究表明超聲引導的多節段椎旁阻滯降低了腺癌部分切除后3個月和6個月的慢疼痛發生率。2019年,Sessler等人在《Lancet》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了不同麻醉方式對腺癌患者后復發的影響,將慢疼痛作為次要結局指標。結果顯示,后兩組患者的切口痛發生率沒有顯著差異。一些薈萃分析的結果顯示,超聲引導下椎旁阻滯可以降低后慢疼痛的發生率,但納的研究證據質量較低,難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2021年,《Anesthesiology》上發表了一項質量較高的研究,該研究深探究了椎旁阻滯對急和慢疼痛的療效以及對腺癌手后焦慮和抑郁等并發癥的影響。該研究是一項前瞻、多中心、隨機、雙盲、平行分組、安劑對照的研究,旨在評估羅哌卡因椎旁阻滯對急和慢疼痛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椎旁阻滯并不能降低后慢疼痛的發生率。此外,該研究還評估了慢疼痛相關的并發癥,并使用了許多工來識別疼痛相關的功能變化,結果發現這些指標之間沒有顯著差異。這項研究的證據等級較高,相比之前的研究,提供了更加令人信服的證據。

以上幾個研究結果似乎存在一些矛盾。支持神經阻滯或筋間阻滯可以降低后慢疼痛發生率的研究人員認為,緩解急疼痛對預防慢疼痛有一定作用,而持相反觀點的人認為后慢疼痛的發生與多個因素有關,急疼痛只是其中一個相對重要的危險因素。此外,神經阻滯的起效時間取決于局麻藥的釋放和代謝時間,目前常用的藥無法覆蓋整個急疼痛的持續時期,因此,開發長效緩釋局麻藥非常重要。另外,尚未有研究關注阻滯置管后持續給予局麻藥是否能夠降低后慢疼痛的發生率。最后,盡管神經阻滯可以緩解急疼痛,但其對組織損傷或由外周神經損傷引起的外周敏化和中樞敏化的影響尚不清楚,這可能是神經阻滯對慢疼痛影響不大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