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問題,嚴重的況下可能出現膿。一般來說,人們會去藥店購買一些止瀉藥,如瀉立停、氟哌酸和蒙石散等。西醫認為,這是由于染了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等細菌所致,屬于傳染病范疇。但中醫對此是如何理解的呢?這些細菌平時也存在于人,條件適合時它們就會迅速繁,然后的正氣無法抵抗細菌,于是通過大便將細菌排出外。起初,脾胃寒,大便呈稀狀。這時可以使用理中丸來溫暖脾胃。接下來,脾胃和腎都寒,大便的特征與飲食相關。這時可以使用附子理中丸,溫暖脾胃和腎臟。然后,脾胃、腎和大腸都寒,需要使用吳茱萸湯來排除整個腸道的寒氣。最后,大腸系發炎,大便中帶有膿。這時可以使用桃花湯,溫暖五臟系統,并確保氣的連結,防止津流失和虛。從六經辨證的角度來看,這種泄瀉是寒氣穿過五條防線,最終到達厥經的結果。中醫有許多方劑可以治療這種況,如真人養臟湯和四神丸等。
現在我們來講講赤石脂和禹余糧這兩種中藥在治療泄瀉中的作用。《傷寒論》中有一個方劑赤石脂禹余糧湯,用于治療久痢不愈、便中帶膿的況。方劑的組為赤石脂和禹余糧,制湯劑服用。赤石脂是一種紅高嶺土,主要分為硅酸鋁和氧化鐵。研究表明,赤石脂可以吸收消化道中的有毒質和食異常發酵產。中醫認為,山上的石頭隙中常見到這種紅褐的礦質,好像將石頭粘在一起一樣。中醫認為,赤石脂可以焊接人的氣。《傷寒論》中還有一個方劑烏頭赤石脂丸,用于治療痹、痛徹背以及背痛徹等癥狀。
禹余糧是一種礦質,主要分為氫氧化鐵。傳說中,禹余糧是大禹治水時剩下的饅頭。大禹是治水的英雄,他有一把用來測量水深的儀,治完水后將其投東海作為定海神針,后來被孫悟空拿去當作如意金箍棒。人們認為,大禹吃剩下的饅頭水化后變了石頭,有著定水的能力。《傷寒論》中有一個方劑禹余糧丸,用于治療汗家重發汗后出現心、小便痛等癥狀。方劑的組為禹余糧、人參、附子、五味子、茯苓和干姜。其中,人參、附子和干姜用于補充命門火,給予膀胱和腎臟能量,促使其正常工作。五味子用于收攝腎和心,防止渙散。茯苓是利水滲的藥,幫助排除多余的水分。禹余糧丸的作用類似于一個堤壩,阻止水的流失。
綜上所述,赤石脂和禹余糧都是固腸止瀉的中藥,有神奇的功效。赤石脂可以通過焊接氣的方式起到止瀉的作用,而禹余糧則通過治水定水來控制泄瀉。這兩種中藥在中醫治療泄瀉中有著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