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牛都是人們餐桌上常見的食,但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的關注,對豬的顧慮也越來越多。一些人甚至將豬和“胖”、“不健康”劃上了等號,轉而選擇看起來比較瘦的牛。然而,豬真的那麼差嗎?

其實,豬和牛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關鍵要看部位的選擇。很多人認為豬總是油膩,而牛則相對清淡,因此牛更健康。但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豬部位都,而牛也并沒有想象中那麼瘦。比如,豬里脊、通脊、梅花等瘦豬的脂肪含量都比較低,大約在5%~10%左右;而牛肩、牛腩等部位的脂肪含量都在30%左右,遠沒有想象中的“瘦”,更別提涮火鍋時的牛了。另外,一些人可能認為豬含膽固醇多,但據數據統計,瘦相間的豬和牛的膽固醇含量相差不大,并沒有明顯的優劣之分。所以,總的來說,豬并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牛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優秀,關鍵在于選擇合適的部位。

據脂肪含量進行分類,豬和牛都有一些“紅榜”和“黑榜”部位。脂肪含量在12%以下的“紅榜”部位包括豬的里脊、梅花、后,以及牛的牛后腱、牛前、牛后、牛里脊、牛前腱、牛肋條。而脂肪含量在25%以上的“黑榜”部位包括豬的豬小排、豬后肘、豬后尖、豬肋條、五花,以及牛的牛、牛腩、牛肩、牛小排。

除了選擇合適的部位,還有一些飲食習慣可以讓吃更加健康。首先是適量攝,每日最好控制在50克以,并適當多吃白來說,當只吃一類時,沒有可以吃8口,有兩條可以吃6口,有四條最多吃3口(每口約10克);當三類都吃時,魚蝦可以吃5口,鴨可以吃3口,豬羊可以吃1口(每口約10克);如果不吃,可以多補充豆制品,因為豆制品富含植蛋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類補充蛋白質。

其次是采用小火慢燉的烹飪方法。一項實驗發現,豬經過長時間燉煮后,脂肪含量會減30%~50%,單不飽和脂肪酸增加,飽和脂肪酸含量下降。在燉煮120分鐘時,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到峰值,對管健康更有益。此外,小火慢燉的烹飪溫度相對較低,還有利于減其中部分營養素的流失。

最后是搭配一些蔬菜和類一起烹飪。蔬菜富含膳食纖維,可以輔助抑制脂肪吸收,減脂肪堆積,并增加飽腹,幫助控制類攝量。一些高纖維的蔬菜如筍、魔芋、蘿卜和類搭配起來效果更好。此外,糧豆搭配類可以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因為糧豆缺賴氨酸,而類缺蛋氨酸,二者能互補。在烹飪時可以加生姜、桂等香料,不僅能去腥,還含有抗氧化質,有助于減膽固醇氧化產的產生,對心管健康有益。

除了,豬上還有兩個不可多得的“寶貝”。首先是豬皮,它被中醫認為有滋補虛、補益、滋潤等好。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豬皮中的蛋白質含量是豬的2.5倍,其中90%以上是大分子膠原蛋白和彈蛋白,對心腦管保護、皮容等有好。另一個寶貝是豬肚,它是一味中藥,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止消積的功效。豬肚和生姜搭配熬制湯,在寒冷的天氣里可以更好地健脾暖胃。

總之,豬和牛都有其優點和不足,關鍵在于選擇合適的部位,合理搭配其他食材,并注意適量攝。只要掌握了這些要點,吃也可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