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朋友向我求助,在檢中被查出患有宮頸糜爛,但卻被男友懷疑的生活混,導致了兩人的爭吵和分手。提到“宮頸糜爛”這個詞,很多人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生活不檢點”、“濫”或“生活很開放”,但實際況與這些想法完全相反。今天,我想向大家解釋一下什麼是“宮頸糜爛”。
首先,宮頸糜爛其實并不是一種病,也與私生活無關。這個詞最初源于國外一位醫生的誤解,他錯誤地將這種生理現象誤認為是一種病變,并給予了它“宮頸糜爛”的名稱。直到2008年,《婦產科學》第七版中正式更名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取而代之。宮頸上皮由道鱗狀上皮和宮頸管柱狀上皮組,在雌激素的作用下,“鱗柱界”會發生外移,宮頸鱗狀上皮會落,落面會被柱狀上皮所覆蓋,這時候宮頸外口會呈現充和發紅的狀態。所以,“宮頸糜爛”只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是病,也與私生活無關。
然而,雖然大多數宮頸糜爛沒有癥狀,通常是在檢中被發現的,但如果出現分泌增多、非經期同房后出、同房疼痛、腰腹部不適和尿頻尿急尿痛等不適癥狀時,建議及時就醫檢查。因為有些疾病也會導致宮頸糜爛樣的改變,比如子宮頸上皮瘤變和早期宮頸癌,所以需要警惕病理的改變。為了判斷是生理的還是病理的,可以進行宮頸刮片(TCT)檢查,對于30歲以上的,還建議進行人類頭瘤病毒(HPV)檢查。
除了宮頸糜爛之外,還有兩種所謂的“婦科病”其實也不需要治療。子宮瘤是婦產科中常見的疾病,特別是在育齡期的中發生率很高。但有兩種況下是不需要治療的:一種是沒有明顯不適且瘤大小小于3厘米的況;另一種是絕經期的,由于激素水平的下降,子宮瘤會自行萎,也不需要治療。只有在月經過多或異常出、瘤迅速增大、出現迫癥狀(如下腹墜脹、尿頻尿急)或不孕等況下,才需要考慮手治療。
另外,盆腔積并不是什麼可怕的事。幾乎每個的盆腔和腹腔中都會有一些積聚,所以如果在檢中發現盆腔積,不必過于擔心。只有在排卵期、月經結束3天做B超檢查,積量大于3厘米,并伴有下腹墜脹、疼痛、白帶異常或有卵巢囊腫病史時,才需要就診排查和治療。
最后,有些在同房結束后可能會出現私瘙的況,這通常是道炎的表現,如滴蟲道炎、霉菌道炎和細菌道炎等。除此之外,糖尿病、萎道炎和外癌等疾病也可能導致私瘙。因此,如果出現相關癥狀,建議及時就診。
總之,了解了以上幾種婦科病,我們應該對它們有了新的理解。宮頸糜爛并不是私生活混導致的疾病,只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且有些婦科病并不需要治療。因此,我們不必懼怕婦科病,過度治療才是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