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許多人都被上熱下寒的問題所困擾。上熱指的是上半出現熱癥,例如易上火、口干舌燥、咽腫痛、心煩易怒、容易生口腔潰瘍等癥狀。下寒則是指下半出現寒癥,包括手腳冰涼、小腹冷痛、不能吃涼食、怕冷、夜尿增多、小便清長、男功能衰退、生活不如意等癥狀。實際上,這種況的病通常在于中焦的堵塞。

中醫認為,心位于上焦,屬火;腎位于下焦,屬水。在正常況下,心火會往下走,溫養腎,使腎水不寒;而腎水會上升至心,涵養心,使心火不過旺。只有人調和,才能保持健康狀態。然而,由于長時間的久坐和不良的飲食習慣,例如常吃油膩、重口味的食,會導致脾胃負擔過重,堵塞了中焦,使心火下不去,一直在上半燃燒,從而導致上熱;同時,下半得不到心火的溫暖,會出現下寒。此時,單純的進補只會加重上火,而使用清熱藥則會加重腎的損耗,使下半更寒冷。

對于這種況,我的思路是疏通中焦的脾胃,讓心火與腎水相融,從而實現上下對流,使水火得到協調,自然就不會出現上熱下寒的問題。今天我將與大家分一種改善上熱下寒的常用方劑:半夏瀉心湯。該方劑主要由七味藥,包括半夏、黃連、干姜、人參、黃芩、甘草和大棗。其中,半夏有燥化痰、和胃降逆的作用,可以清除中焦脾胃積聚的痰。黃連和黃芩質苦寒,其中黃芩善于清火,黃連善于引火,兩者相輔相,既清火又降火,起到調理上熱的作用。干姜有辛溫散寒的特,可以溫補脾胃氣,防止黃連和黃芩這類苦寒藥傷害胃膽。人參則能大補元氣,大棗補,再加上甘草調和各藥,整個方劑既有寒熱并用的作用,又能鞏固中焦脾胃,非常適用于上熱下寒的患者。

前段時間,有一位47歲的患者前來就診,患有上熱下寒已有七八年之久,幾乎出現了各種典型癥狀。據他的況,在原方劑上加了酸棗仁,以改善失眠癥狀,并加山楂和神曲來改善胃口差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他的口腔潰瘍好轉了,小腹冷痛和夜尿增多的問題也有了明顯的改善。繼續鞏固一個療程后,他目前已經完全康復,沒有再次復發。如果大家遇到任何不懂的問題,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有時間的話,也會幫助大家分析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