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醫角度看中醫脈學的評價及其實際應用

在西醫看來,中醫脈學是一種荒謬的醫學信念,甚至被評價為無稽之談。早在1655年,波蘭傳教士卜彌格(Michael Boym)將中醫典籍《脈訣》翻譯了拉丁文、德文和法文,并在歐洲大陸出版發行。然而,看過這本書的歐洲人卻對中醫的理論和思想持有負面評價。著名醫學家奧札納姆(Charles Ozanam)甚至用“兔鴨圖”來形容中醫對脈搏認知的荒唐。他們認為中醫的理論沒有客觀標準,也無法量化,與西醫的解剖學基礎相去甚遠。

西醫對脈搏的認知建立在解剖學基礎上,雖然存在分歧,但仍遵循客觀嚴謹的原則。相比之下,中醫的脈診理論與解剖學客觀事實之間存在大量矛盾,導致西醫對其持負面評價。即使在19世紀,大部分的歐洲醫生也依然認同醫學大咖佛米(JohanI Formey)對中醫脈診的批評。

然而,20世紀初期,著名的中西匯通派大師唐宗海卻對中醫脈診持有截然相反的觀點。他認為傳統中醫脈診有效顯示出了解剖學的錯誤,并篤信其天然正確。唐宗海的觀點與西醫的認知存在分歧,但這種罔顧客觀事實篤信經典的思想方式無法用來應用于臨床實踐。

面對這樣毫無標準無法量化全憑醫生主觀認知和判斷得到的診斷結果,可以應用于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嗎?這會導致多嚴重的醫療事故有人想過嗎?傳統中醫思想除了我們自嗨外,沒有證據證明其比同時代的西醫更為先進。傳統中醫思想不但沒有能幫助中醫走的更遠,反而為扼在中醫脖子上的那只手,時刻會將中醫置于死地。

在現實與未來如此灰暗的況下,傳統中醫理論與其思想這種東西還不拋棄,難道還有存在的必要嗎?雖然某些中醫臨床手段還是有一定價值,并值得我們自豪和繼續發展下去,但傳統中醫理論與思想在實際應用中所面臨的問題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