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五湯治療中風后

原文:

《醫林改錯》是清代醫家王清任所著的一本醫學著作,其中介紹了一種名為補還五湯的方劑。該方由黃芪、當歸(尾)、赤芍、川芎、紅花、桃仁、地龍組,主要用于治療中風氣虛瘀證。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腦管意外后癥、冠心病、小兒麻痹后癥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癱、截癱等病癥。中醫認為腦梗死等由腦栓所引起的疾病屬于“中風(中經絡)”范疇,風痰絡而致瘀阻滯。如果辨證為氣虛瘀證,可以使用補還五湯進行治療。

還五湯中的主要分是大劑量的黃芪,它可以專注并行走全,大補元氣并治療痿廢。同時,還可以與量的活相配合,使氣充足、絡脈通暢、瘀消散。黃芪的用量可以從小劑量(30g~60g)開始,逐漸增加至100g~120g。對于半不遂,以上肢為主的患者,可以加桂枝、桑枝以溫經通絡;對于半不遂,以下肢為主的患者,可以加牛膝、杜仲以補益肝腎;對于療效不顯著的患者,可以加土鱉蟲、水蛭以破瘀通絡;對于語言障礙不暢的患者,可以加石菖、郁金、遠志以化痰開竅;對于痰多的患者,可以加制半夏、天竺黃以化痰;對于寒冷的患者,可以加干姜、附子以溫散寒;對于脾虛的患者,可以加黨參、白以益氣健脾;對于面癱合并的患者,可以加全蝎、蜈蚣、白附子;對于痙攣合并的患者,可以加白芍、鉤藤。總之,據不同的證候進行加減,靈活應用藥,使藥與證候相符合,治療效果顯著。

然而,如果患者的病證屬于導致痰瘀阻滯,且舌紅苔黃,脈洪大有力,那麼補還五湯就不適用了。《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提到:“然王氏書中未言脈象如何,若遇脈之虛而無力者,用其方原可見效。若其脈象實而有力,其人腦中多患充,而復用黃芪之溫而升補者,以助其愈上行,必至兇危立見,此固不可不慎也。”所以,需要謹慎使用補還五湯。

在藥效顯現后,還需要繼續服用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王清任認為:“服此方愈后,藥不可斷,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服),或七八日吃一付(服)。”這樣可以確保治療效果的持久。補還五湯加味治驗案一是一個案例,患者在中風后出現半不遂的癥狀。經過服用補還五湯后,患者的癥狀有了顯著改善。在治療過程中,據患者的病變化,進行了適當的加味調整。最終,患者完全康復,恢復了正常生活。

還五湯是一種有效的方劑,可以用于治療中風后癥。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黃芪有擴張管、改善微循環、增加管抵抗力的作用,大劑量使用還可以降低。然而,使用補還五湯時,需要據患者的況進行加減藥。每個案例都應據患者的病進行個化的治療,以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