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逐漸變冷,許多人開始考慮吃一些補品,提高自的免疫力。然而,有些人在補品的攝過程中卻發現自己越來越“虛”。一些人補品攝后出現上火癥狀,如痘痘、口腔潰瘍和牙齦腫痛;一些人則出現便或腹瀉;還有些人在補品攝后覺神特別好,導致失眠。《經》中提到:“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那麼為什麼虛弱了反而補品攝后不舒服呢?虛弱,為什麼補品反而無法起到作用呢?本文將從虛不補的概念、脾虛和脾虛兩個方面進行解析。
虛不補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取決于哪一部分的“虛”以及哪一部分無法到補品的滋養。人分為五行,從虛的角度來看,與五臟相對應的可以分為:肺虛與肺虛、肝虛與肝虛、腎虛與腎虛、心虛與心虛、脾虛與脾虛。以脾虛和脾虛為例進行說明。脾虛往往表現為食減、胃中嘈雜、食后腹脹、口干舌燥、消瘦、大便結等癥狀,與飲食不節、志失調、勞倦過度、病后傷等因素有關;脾虛往往表現為腹痛、腹部喜溫喜按、大便稀或未消化食、小便不暢、手腳不暖、怕冷,部分人還可能出現面部浮腫、白帶清稀且量多等癥狀,與飲食不節、寒邪、久病虛、勞累過度等因素有關。據不同的況,進補方法也有所不同,如果選擇的補品不合適,就會導致虛不補的況發生。
脾虛是最容易出現虛不補的況。脾虛弱的人往往脾表現得比較。常見的癥狀包括:食量不多,但吃一點就覺胃部脹滿,總覺得胃里有一種不舒服的頂;口干,總想喝水,大便也經常很干燥,排便不暢;很難長胖。這類人最容易出現虛不補的況。
對于脾虛的人來說,想要攝人參來健脾開胃,多吃點飯,但卻發現自己肚子脹得厲害,胃里更加不舒服。其實,并不是說脾虛就不能吃人參,只需要調整一下方案。首先,減人參的攝量,如原本放五片或十片,可以減到兩三片,用量小一點就不容易引起肚子脹。其次,盡量采用復方補品,不要只是單一使用人參,可以加陳皮等分,陳皮可以幫助消化,避免人參的補氣停留在胃中導致腹脹。第三,在人參中加滋的食材或藥材,如百合、石斛、麥冬、枸杞等。第四,選擇其他種類的參,如西洋參和北沙參,偏向滋,更加適合脾虛的人。至于煲湯時的主要食材,可以選擇燉烏湯、燉排骨湯或煮片湯,都可以起到滋補的作用。
脾虛的人往往脾臟的氣比較重,常見的癥狀包括大便稀、經常排出未消化的食、腹部痛、肚臍周圍涼颼颼的覺、怕冷、手腳發涼、面不好、容易浮腫、月經量多但經稀等。對于脾虛的人來說,想要攝阿膠來補,但卻不確定是否適合自己。脾虛弱的人攝阿膠必須進行一些搭配才能發揮阿膠的作用,否則攝阿膠就是浪費。阿膠補并不能直接補充氣,的生需要氣的推,需要強大的脾來消化吸收。如果脾虛弱,即使攝阿膠,很有被吸收的,大部分都會隨著大便排出外。那麼如何搭配攝阿膠呢?建議如下:首先,搭配人參,最好選擇紅參。紅參經過蒸制和曬干后制,更容易被脾胃吸收,能夠快速提升脾,有了脾的支撐,阿膠才能更好地被吸收。阿膠一般是用開水烊化后服用,如果搭配紅參,可以直接嚼兩片紅參,然后用阿膠水送服。其次,使用生姜和紅棗制的湯來烊化阿膠。這樣既能暖胃,又能扶脾,而且味道也不錯,特別適合那些經常覺肚子冷的人。第三,減阿膠的攝量,每次可以放一點,以小量沖服,不會給胃造太大負擔。第四,平時多吃一些生姜,可以每天吃幾片醋泡姜,炒菜或煲湯時也可以放幾片,可以溫脾暖胃。
對于脾虛和脾虛的人來說,食療也是一種有效的補充方法。脾虛的人可以嘗試養脾煥湯,該湯包含烏、麥冬、陳皮、北沙參、山藥、香菇、枸杞等食材,有滋健脾、煥靚的功效。脾虛的人可以嘗試溫脾養湯,該湯包含子、豬肚、紅參、山藥、生姜、胡椒、鹿茸片、春砂仁等食材,有溫脾暖胃、養容的功效。
總之,秋冬季是進補的最佳時機,但在進行補品攝之前,需要辨識自質,讓脾胃正常運轉,才能達到有效補充的效果。需要提醒的是,本文為醫學科普,僅供讀者參考學習,中醫看病需要辨證施治,如果出現不適癥狀,請及時就診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