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實踐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病人說自己“虛不補”,服用補藥后出現上火的癥狀,如流鼻、咽腫痛、大便干燥、痰多、悶、頭蒙失眠等。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況呢?“虛不補”指的是患者虛弱,無法接補藥的意思。這句俗話包含了幾層含義:首先,一個十分虛弱的人,想要一下子變得強壯是不太可能的。對于這類人來說,補藥的藥力太過強烈,不適合他們。這些人需要逐步進行補充,補品需要經過消化吸收才能發揮作用。其次,一些腸胃功能不佳,消化吸收能力很差,甚至熱問題很嚴重,舌苔厚膩,平時吃飯都覺不太消化。對于這些人來說,再服用滋補品,癥狀必然會加重。醫生通常需要開一些調理腸胃的藥,清除熱,恢復腸胃功能,使舌苔清潔,消化不適,然后再進行補充。第三,對于一些新近患病的人,首先需要將疾病徹底治愈。例如,如果患者患有冒、咳嗽、咯痰等病癥,則應先將冒咳嗽治愈,才能進行補充。否則,就像“關門留寇”一樣,不僅補藥會讓人難,冒咳嗽也會難以治愈。脾胃虛弱是導致“虛不補”的主要原因。由于胃的消化與脾的運化功能差異,而補品又多為滋膩之品,因此在服用后,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增加了胃腸負擔,出現消化不良等癥狀。治療虛不補的人時,溫熱藥都不能使用,因為藥略溫會讓人到上火,導致熱象,這是因為熱藥會傷害人的。對于虛不補的人,如果同時患有虛腎病,那麼桂附等溫熱藥不應使用或僅使用量,只能使用平補、清補的藥,如生地、天冬、麥冬、石斛等,緩慢地進行調補。對于脾胃病虛不補的人,如人參、黨參都不可使用,經濟條件好的人可以使用西洋參,經濟條件差的人可以使用太子參;白較干燥,可以使用焦白;扁豆有健脾作用,但有些人不喜歡它的口,可以使用扁豆花,其他花草也可以使用,如佛手花、厚樸花、玫瑰花等。治療慢病時,用藥量應該輕微,待藥見效后,逐漸增加藥量。對于虛不補的人來說,治療應該采取這種方式。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虛不補的況呢?其中存在一些問題。首先,要理解,所謂的補藥是用來補充人氣不足,對某些病癥(特指虛證)有治療作用的藥,它并不能治愈所有疾病。因此,補藥和其他藥一樣,有一定的功效和適應范圍,有時也會有某些副作用和忌癥,如果使用不當,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古人說過:“實而誤補,因必增邪。”即使病人有些虛證,但以邪實為主,辨證不明,如果驟然使用補藥,會產生閉門留寇助長病邪的副作用。還有一種況是大實證,有時也會表現出一些虛證的假象,這是真實假虛,正如古人所說的“大實有羸狀,誤補益疾”。如果在不應該補的時候進行補充,就會出現虛不補的況。其次,要區分不同類型的虛證。一般有氣虛、虛、虛、虛四類。而且要據虛證的患病部位進行分類:如心氣虛、肺氣虛、脾氣虛;心虛、肝虛;心虛、肺虛、胃虛、肝虛、腎虛;心虛、脾虛、腎虛等基本類型。因此,補藥也可以分為益氣、養、滋、助四大類。如果不辨別氣,不分五臟六腑,隨意進行補充,不僅不能補充正氣,還會加重失調,損害正常機能,破壞機平衡,使病加重或惡化。例如,虛的人,虛而偏盛,如果誤用滋藥,就會助長過盛的,重傷氣,使虛加重。相反,虛的人,虛而偏盛,如果誤用助藥,就等于火上澆油,氣更加旺盛,消耗,使虛加重。因此,濫用補藥或補藥使用不當,也會導致虛不補的后果。第三,人是一個統一的有機,五臟六腑、氣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例如,氣虛可能導致虛,因此虛多伴隨氣虛。虛可能導致虛,虛的人通常也伴有虛。此外,還有氣兩虧、俱虛、幾個臟同時患病等復雜況。在這種況下,需要明確標本,不能顛倒標本關系,投補藥。復雜的虛證中,有先后主次、輕重緩急的區別。治療時應據不同況,采取針對主要矛盾的單純治療,或同時兼顧主次,或者虛則補其母等方法。例如,如果正虛和邪實并存,正虛是主要問題,應該先扶正,增強機的抗病能力,正氣恢復后邪去。如果邪實是主要問題,應該先祛邪,為正氣恢復創造條件,邪去后正安,這種況下以攻為補。如果正虛和邪實并重,應該同時進行攻補,使邪去正復,因此攻補不能偏廢。第四,治療疾病時應以保護胃氣為主。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機營養的來源。即使藥也需要經過脾胃運化,才能在全輸布。因此,在使用藥時要注意不能損害脾胃功能。古人有一句名言:“胃氣一散,則百病難施。”因此保護胃氣的重要不容忽視。補氣時要避免壅滯,養時要避免滋膩,滋時要避免苦寒,助時要避免泄氣。如果虛證同時伴有脾胃病癥,應該優先調理脾胃,或以調理脾胃為主,兼顧其他癥狀,這樣才能全面照顧。當病人存在多種病邪且偏重時,應先去邪,再補虛。例如,如果有外邪實證需要解表,或者有實積宿便需要通下攻里,或者有水停滯要利尿通淋,或者有痰食積聚需要消導,那麼滋補方是不適宜的。如果在開始服用補品之前,需要先服用幾劑湯藥去邪開路;如果在服用補品中,染了風寒等邪氣,或者起居不慎,或者志不節,或者飲食失度,引起實邪聚積,那麼需要停止服用滋補方,先服用調理藥,然后再繼續補充。因此,我在這里提醒大家:如果覺自己虛弱,不要盲目進行滋補,最好咨詢有經驗的中醫進行咨詢或調養,這樣才是最為妥當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