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的強度和骨量之間存在著切的關系,而骨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一般來說,骨量在30到35歲達到高峰時期。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量開始下降,并在老年期顯著減。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年齡因素外,一些藥的使用也可能導致骨量減。雖然許多人認為骨質疏松是由于缺鈣或維生素D引起的,但藥引起的骨質疏松常常被忽視。值得特別提醒的是,在常見的骨質疏松癥中,有8.6%到17.3%是由藥引起的,臨床上稱為藥源骨質疏松癥。常見引起骨質疏松的藥包括:1、抗癲癇藥:抗癲癇藥需要長期使用,而長期使用可能導致低鈣癥、高堿磷酸酶癥和骨礦含量降低,進而導致骨量減和骨質疏松骨折的風險增加。代表的藥有苯妥英鈉、卡馬西平和丙戊酸鈉等。長期使用這類藥的患者應注意補充鈣和維生素D,減對骨骼的不良影響。2、抗凝藥:肝素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抗凝藥,如肝素鈉注和低分子量肝素鈣注等,常用于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栓形。肝素可以通過影響骨代謝和骨度導致骨損傷,與劑量大和長期使用有關。3、降糖藥:以羅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為代表的降糖藥主要用于治療2型糖尿病。長期使用這些藥會增加骨折風險,增加骨丟失、降低骨度和骨質量,尤其是絕經后的患者應謹慎使用。正在使用這些藥的患者應加強骨度和骨代謝指標的監測。以達格列凈和恩格列凈為代表的降糖藥可以增加腎小管對磷的重吸收,可能影響鈣磷代謝,導致磷升高,刺激甲狀旁腺激素分泌,增強骨吸收。4、糖皮質激素:長期使用地塞米松、可的松、潑尼松等糖皮質激素會導致骨質疏松癥、骨化癥,甚至骨壞死,其中骨丟失和骨折是最嚴重的不良反應,其對骨骼的影響會隨著用藥時間和劑量的增加而加重。老年人、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超過3個月以上、有骨質疏松家族史的人,以及低鈣飲食或缺乏維生素D的人更容易發生激素相關的骨質疏松,應加強監測,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預防激素相關骨質疏松的藥,如鈣劑、維生素D、雙膦酸鹽類和降鈣素等。5、免疫抑制劑:環孢素和他克莫司是在移植患者中與糖皮質激素聯合使用的免疫抑制劑。它們通過增加骨吸收導致骨質疏松,尤其在脊柱部位更常見。由于一些移植患者常常同時使用糖皮質激素,因此很容易造對導致藥源骨質疏松的藥產生干擾,需要注意。6、抑酸藥:長期使用以奧拉唑、雷貝拉唑、泮托拉唑和艾司奧拉唑為代表的抑酸藥會增加髖骨、腕骨和脊柱骨折的風險,這與劑量和使用時間有關。其機制主要與高胃泌素癥、胃酸分泌減導致腸道鈣吸收障礙,進而反饋引起甲狀旁腺激素、1,25雙羥基維生素D3的分泌增加,以及促進溶骨和增加骨吸收等有關。如果使用時間超過1年,應定期進行骨質監測,必要時使用不胃酸影響的鈣劑或維生素D進行預防治療。此外,其他常見的對骨骼產生有害影響的藥,如甲狀腺激素、戈那瑞林、亮丙瑞林和甲氨蝶呤等,也會導致藥源骨質疏松。藥師溫馨提示積極向醫生或藥師報告用藥史是診斷骨質疏松的重要因素。在用藥期間,應定期到醫院進行骨代謝況的嚴監測,多進行戶外活,適當補充鈣、維生素D和維生素K,并在醫生的指導下有針對地選擇藥來延緩骨質疏松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