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增長,人們常常會出現一些疾病,其中胃病是最常見的。胃病的發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飲食習慣有很大關系。胃炎是一種常見的胃病,其發展規律通常是淺表胃炎-萎胃炎-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其中,萎胃炎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慢胃炎,不容易治愈且容易反復發作,是癌前病變的一種。由于與胃癌的發生存在一定的關聯,許多患者將其視為“洪水猛”,但實際上萎胃炎是可以逆轉的。

王主任治療了一位患有萎胃炎伴輕度腸上皮化生的患者,通過中藥治療3個月功逆轉了病。這個案例值得與大家分一下。患者名齊某,男,56歲。他自述10年前由于飲食不當導致胃脘疼痛,當時服用藥緩解了疼痛,但不久之后疼痛又反復出現。多年來,他去了省外多家醫院,嘗試了中西醫治療,但病時輕時重,每次復發時胃痛難以忍,使他非常煩躁。他發現每當飲食不當或緒失調時,癥狀會加重。他之前接胃鏡檢查,結果診斷為慢胃炎,且病理活檢顯示胃粘胃炎伴輕度腸上皮化生。他在網上看到很多文章和視頻稱萎胃炎是癌前疾病,因此他在試一試的心態下前來就診。

齊某的癥狀包括胃脘痛、喜噯氣、遇冷痛加重、腹脹食差、肢乏力、大便溏薄,每天2-3次,面萎黃,形消瘦。舌質淡,舌胖大,邊緣有齒痕,脈搏細弦。據辨證,他的診斷是脾胃虛,同時兼有肝郁氣滯。治療方法是溫中健脾、疏肝和胃。方是香砂溫中湯,并加黨參、白、茯苓、陳皮、半夏、木香、砂仁、厚樸、干姜、川芎、丁香、炙甘草、香附、烏藥等藥材。兩周后再次診斷,患者脅痛消失,胃痛明顯減輕,食增加,但仍有便溏,每天兩次。原方加減繼續使用。一個月后,患者再次就診,大便恢復正常,胃痛消失,但仍疲倦乏力和飯后腹脹。患者共服用藥3個月后,復診時反饋良好:神飲食好,大便正常,各種癥狀消失,面紅潤,重增加。后來進行的胃鏡檢查和胃粘活檢顯示胃粘輕度淺表炎癥。隨訪一年多,患者狀況良好,正常工作生活,癥狀未見復發。

這個案例中,白能夠健脾和氣,溫中止瀉,可用于治療脾胃虛弱和食不振;茯苓能清熱利水,健脾益胃;炙甘草能補中健脾,消食和胃;陳皮、半夏、木香能降氣和胃;砂仁能化醒脾,可治療脾胃虛弱和健脾祛;香附、烏藥能疏肝解郁。這個中醫藥方的關鍵在于針對病因和病機,明確治療原則和方法,擴大治療效果,減不良反應,做到“調百藥齊,和之所宜”。病機對于治療效果來說非常關鍵,如果沒有準確把握病機就容易影響用藥效果。僅僅依靠藥來止痛并沒有找到病因和病灶,容易導致反復發作。作為一名醫生,王主任在臨床40年的經驗中治療了許多胃腸病患者,積累了富的治療經驗。如果你也有胃腸問題,可以在這里咨詢,王主任可以幫助你進行詳細的辨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