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金銀湖院區關節外科骨科功開展了數例特別的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該手采用了SuperPATH全髖關節置換技后患者幾個小時就可以下地,不再到傳統全髖置換后的作限制,如蹲、盤等。這一微創手的出現,為患者提供了更完的髖關節置換效果。

其中,54歲的洪阿姨因右側骨頭缺壞死導致右側髖關節疼痛,接了金銀湖院區骨科田洪濤教授團隊的手治療。通過SuperPATH路,手創口僅為7cm,后第二天洪阿姨就可以下蹲活后恢復非常迅速。

傳統的全髖關節置換雖然在后10年的使用率達到96.2%,且遠期療效良好,但仍然存在一系列作限制,如不能蹲、不能旋(或外旋)下肢、不能盤等。這些限制使得患者無法完地回歸正常生活。而SuperPath微創人工全髖關節置換則是一種基于關鍵組織保護的手,無需切斷腱和,直接進關節囊進行關節置換,不破壞關節穩定機構,達到“平替”天然關節的效果。

全髖關節置換適用于多種骨頭及髖臼疾病,包括髖關節骨關節炎、骨頭壞死、老年人骨頸骨折、髖關節發育不良伴骨關節炎或關節位、創傷髖關節骨關節炎、化膿、結核髖關節炎后癥、強直脊柱炎累及髖關節、痛風關節炎、絨結節炎、保髖手失敗的患者以及年期骨頭骺病變后癥等。人工全髖關節置換通過切除損部分,并用金屬、陶瓷和質塑料制的假進行替換,可以緩解疼痛,并改善髖關節的功能。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已為治療髖關節疾患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全髖關節置換微創化一直是關節外科醫生們探索的目標。SuperPATH的出現標志著微創全髖關節置換時代的到來。田洪濤教授表示:“真正的微創不僅僅是追求手創口的小,更重要的是手對機的損傷要小,手安全,幫助患者快速、完地恢復正常生活”。

田洪濤教授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骨科醫院副主任,金銀湖院區骨科負責人,也是一位膝關節疾病專家。他在楊述華教授和張英澤院士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并與張英澤院士合作開展膝骨關節炎研究及微創保膝治療,還立了協和醫院骨科保膝中心。在關節置換領域,田洪濤教授憑借湛的手和管理理念,率先實現了髖膝關節置換日間手,并獲得國家衛健委改善醫療服務計劃全國金獎。他還承擔了多項膝關節病基礎研究和藥、干細胞臨床試驗,并建立了一套包括藥治療、干細胞治療、數字療法、截骨保膝、單髁置換、日間手的系統治療系。

以上資訊來源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參考通訊員涂曉晨、王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