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疸是一種病癥,其特征是寒熱不食,進食后出現頭暈和心不安的癥狀,久久發黃則被稱為谷疸。茵陳蒿湯是治療谷疸的主要方劑。在《肘后》中提到,“發黃”是因為失大食,導致胃氣沖熏所致的急熱病后癥。寒熱不食和食引起的頭暈和心不安是尚未出現黃疸時的癥狀,寒熱是原發病尚未治愈的證據。不食意味著前面所說的食難以消化,食引起的頭暈和心不安則是飽食后出現的煩躁和頭暈。這是由于消化不良導致胃積水,與苓桂甘證和真武證中的頭暈癥狀相同。消化不良且勉強進食谷會導致胃質腐敗發酵,即熱和瘀熱的舊說。這些腐敗發酵質最容易引起十二指腸炎癥,黃疸是一個常見的癥狀。徐氏認為,頭暈是谷疸的首要證據。在第一段中,雖然沒有提到寒熱,但有小便不通的況。在第二段中,雖然沒有提到心不安,但小便必然困難。然而,這里沒有提到小便。但是據方劑下的注釋,可以知道一宿腹減,小便不暢,腹部微脹,但不需要過分注意。茵陳蒿湯的方劑是茵陳蒿6兩,梔子14枚,大黃2兩。先煮茵陳,減到6升,再加另外兩味,煮取3升,去渣,分三次溫服。小便應該通暢,尿呈皂角狀,正常,一宿腹部減,黃通過小便排出。用法可以參考《傷寒論今釋》。方劑解釋和治療驗證也可以參考《傷寒論今釋》。趙氏認為茵陳湯治療熱結發黃,配合梔子去除胃熱,通暢小便,再用大黃進行滌。雖然治療黃疸時需據病的輕重進行區分,例如使用梔子柏皮湯解除熱癥發黃,對于熱未實的況可以使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對于表寒有瘀熱而黃的況可以使用大黃硝石湯,對于熱實證者可以使用梔子大黃湯,而茵陳湯則是使用范圍較窄的方劑。元堅認為梔子大黃湯治療上熱,與胃熱(胃賅腸而言)的疾病定位不同。此外,梔子大黃湯使用的大黃量是2兩,而茵陳湯只使用了1兩,可以看出茵陳湯的療效比前者更強。喻氏也認為茵陳湯的作用較輕,這是錯誤的。此外,據尿呈皂角狀可以判斷為熱消失的征象,因此稱為黃經由小便排出。據徐氏《傷寒類方》的記載,先煮茵陳,大黃經由小便排出,這是一種的方法。《古方便覽》中記載,一個三十多歲的男子,在冬季旅行期間,濫吃魚,并寒冷氣候的影響。回家不久,面部和浮腫,并呈現橘子的黃疸,小便也像柏一樣,心煩躁,腹部脹滿,沒有食。我給了他這個方劑,并時常使用紫圓作為輔助藥,經過十二三天治療后,病完全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