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祛的利,薏米并非萬能

當談到祛時,很多人首先會想到薏米。畢竟,薏米是眾所周知的“祛界”無人不曉的“萬金油”。然而,也有不人表示吃了薏米沒有效果,這是為什麼呢?事實上,薏米的祛作用并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大。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理清一個概念:氣的來源既有外(環境中的氣),也有產生的氣)。而與脾胃有關。脾胃是水運化的,可類比為人的“水機”。當脾胃的排水管道阻塞,導致氣無法順利排出時,人常常表現出下焦熱、水腫、腳氣和痹(例如關節酸痛)等癥狀。在這種況下,食用薏米可以起到利水滲的作用。然而,薏米的健脾作用相對較弱,這就是薏米祛的一個缺點。

如果要祛除由于脾胃氣虛引起的氣,讓脾胃有力將氣排出去,就不得不提到今天的主角——茯苓。茯苓被廣泛稱為云苓,味道獨特,既甘又淡。甘味可以補養,淡味則有滲作用。茯苓溫和,既可以祛邪,又能助正氣。這意味著它不僅可以利水消腫,還有健脾的作用,可用于治療各種水腫、尿不暢和痰多等癥狀。與此同時,茯苓配合其他中藥一起使用,無論是寒、熱、虛還是實,都能發揮其獨特的功效。

據史料記載,茯苓在古代宮廷中廣泛用于制作熬膏方。慈禧太后尤其鐘茯苓,晚年時常食用茯苓餅,因為它對延年益壽有很好的效果。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茯苓有抑菌、增強人抗病能力和降低糖的作用。所以有句俗話說得好:“一兩茯苓一兩金”。這也是有其道理的。

此外,茯苓可以分為白茯苓和赤茯苓(也稱紅茯苓)。兩者都是茯苓的一部分,白茯苓是外面的白部分,赤茯苓則是部淡紅的部分。一般認為,白茯苓擅長利健脾、安神;而赤茯苓則擅長利尿、瀉心火。因此,在使用藥材時,選擇白茯苓或赤茯苓更加合適。比如,在平時煲湯時,選擇使用白茯苓會更好,因為它更適合大多數人的利健脾需求。但對于尿頻或尿的患者,或者虛火旺、口干咽燥的人群不宜食用白茯苓。

茯苓有多種食療方,下面就給大家介紹幾款:

1、茯苓雙豆祛湯:食材包括茯苓30克、赤小豆30克、炒扁豆20克、陳皮5克、生姜2片和瘦300克。制作方法是將所有原料放大燉盅,加適量清水,隔水燉2小時,調味后即可食用。這款祛湯采用茯苓和赤小豆的組合,可以起到祛、利尿消腫的作用。

2、茯苓枸杞子茶:食材包括茯苓100克、枸杞子50克和紅茶100克。制作方法是將茯苓和枸杞子研磨末,每次取5-10克,加紅茶6克,加適量開水泡10分鐘即可。這款茶有健脾益腎、利尿通淋的作用。

3、茯苓淮山湯:食材包括豬脊骨250克、茯苓20克、鮮淮山100克、芡實20克、蓮子20克和適量食鹽。制作方法是將豬脊骨焯水備用,芡實和蓮子溫水浸泡1小時后瀝干。將所有材料放鍋中,加適量清水煮沸,然后轉小火煲1小時,調味即可。這款湯有茯苓祛健脾、淮山補虛、芡實益氣、蓮子養胃安神的作用。

以上是關于茯苓的介紹和幾款茯苓食療方。希對大家有所幫助,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祛,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