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順序和適用位對于不同疾病的治療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治療胃痛時,艾灸的順序應先,先上后下。胃痛時,適宜艾灸中脘、關元和足三里。這些位都是胃經的位,對機有雙向的良調節作用。例如,在泄瀉時艾灸天樞可以止瀉,而便時艾灸天樞又能通便。

對于鼻炎的治療,艾灸的適用位包括迎香、印堂、太和和肺俞。據個人的不同癥狀,可以在這幾個位的基礎上進行加減。此外,還可以采用溫和灸或隔姜灸的方法進行治療。

針對婦科疾病,外敷方面可以選擇神闕和子宮進行艾灸。按灸法的常規施灸即可。此外,還可以選擇川牛膝、香、沒藥、白芍、丹參、紅花和廣木香等藥材,研磨細末并加適量的冰片,混合后貯存在瓶中備用。敷灸時,每次取30克上藥,與適量的姜混合膏狀,分別敷于神闕和子宮,上蓋紗布或油紙,用橡皮膏固定即可。每兩天更換一次藥,最好在月經前三天或經期進行敷灸治療。

對于結腸炎,主要的艾灸位包括中脘、神闕、天樞、關元、結腸痛點和足三里,以及后腰部的大腸俞、小腸俞和關元俞。

對于慢勞損,可選擇灸命門和腰關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