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檢中常見的一種問題,除了膽結石,膽囊息也是常見的膽囊問題之一。據統計,每100個人中約有5~10人可以檢測到膽囊息。在醫學上,膽囊息的專業語是“膽囊息樣病變”。需要注意的是,“息樣病變”是一個非常嚴謹的法,它指的是在形態上長得像息的病變,但并不是所有長得像息的病變都是真正的息。本文將討論為什麼大部分膽囊息實際上是“假息”,以及哪些膽囊息需要進行手切除。

有一位朋友曾經告訴我,他在幾年前的檢中發現了膽囊息,但最近的檢報告卻顯示息消失了。他不明白:這到底是之前的醫生看錯了,還是后來的醫生看了呢?事實上,膽囊息自己“消失不見”并不罕見!早在1909年,就有醫生發表論文指出,膽囊的一些突起看似息,實際上是由于膽固醇沉積所形的。這些膽固醇隨著局部代謝狀態的改變,可以自行小甚至消失。到了1970年,一些醫生正式將膽囊的良分為兩類:假瘤和良腫瘤,也就是“假”和“真”。那麼,這種“假”到底有多常見呢?研究表明,大多數膽囊息實際上是“假”,其中最常見的是膽固醇,約占所有膽囊息的55%。膽固醇沒有惡變的趨勢,甚至有時可以自行小或消失。剩下的約35%的膽囊息屬于真,包括腺瘤、腺瘤、腺瘤樣增生等。雖然大部分真也是良的,但存在惡變的可能。因此,檢發現膽囊息時,大多數況下不必過于張,最有可能的是膽固醇“假息”。這種息的形更多與膽固醇代謝紊有關,而非腫瘤。

或許有人會問,脂高、膽固醇高的人是否更容易出現這個問題呢?研究確實提出,膽囊膽固醇沉積與中膽固醇水平較高有一定關聯。然而,并非每個膽固醇的患者都存在脂異常,有些膽固醇的形可能與膽囊壁局部合過多的膽固醇,或者膽囊黏細胞理膽中膽固醇的能力衰退有關。因此,并非中的膽固醇水平不高,膽囊的息就一定不是膽固醇

一般來說,我們主要通過膽囊超聲檢查來發現膽囊息。雖然超聲無法完全準確判斷息是否屬于膽固醇,但當觀察到“多發”、“高強回聲”、有“漂浮”或“彗星尾征”等特征時,膽固醇的可能較大。雖然超聲無法完全判斷膽固醇,但足以提供信息供醫生判斷是否需要手切除。那麼,哪些膽囊息需要手呢?據2017年歐洲一份膽囊息管理和隨訪指南,當發現膽囊息時,除非超聲明確指示為假,第一步是觀察息的大小。如果大小超過10mm,建議進行手切除。因為超過10mm的膽囊息有明顯的惡變風險。盡管膽囊癌的發病率很低,但其惡程度高。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與“癌中之王”胰腺癌相比,膽囊癌更加惡。因此,盡管膽囊息的整癌變風險很低,但一旦有惡變風險增加的跡象,應堅決理!

對于大小在10mm以下的膽囊息,應該檢查是否存在與膽囊相關的臨床癥狀,如右上腹痛或痛、向右肩放痛,可能伴有惡心、食不振、腹脹等癥狀。此外,還需要檢查是否同時存在慢膽囊炎或膽囊結石,因為這兩種疾病也常引發上述癥狀。如果膽囊息同時合并慢膽囊炎、膽囊結石,或出現無法解釋的臨床癥狀,都需要警惕惡變風險增加,并考慮手切除。對于既無臨床癥狀又無慢膽囊炎和膽囊結石的患者,如果膽囊息小于6mm,可以定期復查。如果息大小在6~9mm范圍,還需考慮以下風險因素:年齡超過50歲、存在原發膽管炎、息為無、膽囊壁局灶增厚,厚度超過4mm。對于息大小在6~9mm的患者,如果存在上述風險因素,應考慮手切除;如果沒有這些風險因素,則需定期復查。最后,在定期復查過程中,如果發現息增大超過2mm或達到10mm,也應進行手切除。

目前,臨床上大部分膽囊息都是將膽囊與息一起切除,而且多采用腹腔鏡手,無需開腹。以前有人問是否有不切除膽囊而只切除息的手方式?實際上是有的,但對于這種保留膽囊的息切除存在爭議,并非每個外科醫生都認為這是更好的手方法。一般來說,必須在手中確認息完全良后才能采取保留膽囊的手。然而,手后可能面臨膽囊粘連、功能下降和息復發等問題。

總結一下,檢發現膽囊息時不必驚慌,大部分實際上是膽固醇的“假息”,即使是真,大多數也是良的。但仍有數息存在惡變風險。對于符合手指征的患者來說,腹腔鏡下的膽囊切除仍然是首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