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以前,腸癌在各種癌癥中發病率排名第三,然而自2020年起,它的發病率迅速上升到了第二位。很多人在初次就診時已經是中晚期,這就是腸癌。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最新的癌癥數據庫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結直腸癌的新發病例已從2015年的38.8萬例增加到了2020年的55.5萬例,以每年7.4%的速度快速攀升,中國已為全球結直腸癌年新發病例最多的國家。為了讓更多人關注和了解腸道健康,在最近的世界腸道健康日上,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主任醫師林國樂教授、中日友好醫院腸中心主任王晏教授以及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營養科左小霞老師參與了《腸道健康中國行》五周年啟儀式暨《乘風破浪的利活年》特別節目。這三位專家圍繞人最大的免疫——腸道,告訴我們腸道的重要,并提醒大家注重腸道的日常調理,因為只有腸道健康,人才能健康!
腸道是人最大的排毒和免疫,許多疾病最初都通過腸道表現出癥狀。腸道有大量的細菌、病毒、支原和真菌等微生,它們共同構了腸道菌群。這些微生之間相互依存、互相制約,并與腸道黏細胞及其分泌共同構建了腸道微生態系統,維持了腸道和整個人的結構和功能的穩定。腸道菌群可以大致分為有益菌、中菌和有害菌三種。一般來說,正常人的腸道菌群在不同年齡段基本保持平衡。然而,林主任告訴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腸道的有益菌數量實際上是在下降的。兒期有益菌占全部菌群的30%,青年時期占比50%,中年人下降到30%,老年人則下降到11%。研究發現,有益菌的數量與壽命長短有著切的關系。例如,調查發現,廣西馬村的百歲長壽老人腸道存在一種雙歧桿菌的有益菌,其數量是普通老年人的100到1000倍。可見,腸道菌群的平衡對于人健康至關重要。
腸道是人最大的消化和免疫,承擔著99%的營養吸收、80%的毒素排出和70%的免疫工作。研究顯示,多達90%的疾病可以歸咎于腸道菌群失調。一旦腸道菌群失調,會影響的代謝、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可能引發一系列相關疾病,包括心腦管疾病、糖尿病、免疫力下降、過敏、抑郁癥、自閉癥、阿爾茨海默病、肝臟病變、結直腸癌等,還會導致疲勞、皮糙和衰老等問題。
王晏教授指出,平衡是保持活力的關鍵,腸道健康尤為重要。一旦腸道功能出現問題,就意味著腸道的菌群失衡,各種疾病就會接踵而至。王教授列舉了一些常見的危害腸道菌群平衡的行為,包括熬夜、暴飲暴食、不吃主食、吃辛辣食、長期喝可樂、經常吃藥、催吐和力大等。快節奏的生活、健康意識淡薄和僥幸心理都是腸道健康的大敵。那麼,當腸道菌群失衡時,會有哪些信號呢?
首先是腹痛。當有害菌在腸道占據上風時,會釋放大量毒素,損傷腸道黏層,導致發炎。食或糞便經過炎癥面時,會產生疼痛。有害菌和毒素對炎癥面的攻擊會加劇腹痛。
其次是腹脹、口臭和排氣臭。有害菌在腸道作時會產生大量氣。這些氣若上行,會導致口臭和打嗝;若下行,則會導致放屁;如果氣無法順利上行或下行,就會導致腹脹。
第三是腹瀉。氣溫升高時,食容易變質,易被細菌和病毒污染。人們攝這些變質食后,會影響腸道菌群的平衡,有益菌減,致病菌如大腸桿菌侵,導致腸道黏發炎,引發腹瀉。
第四是便。當腸道有害菌增多時,其中的需氧菌會大量消耗排泄的水分,同時堿細菌也不利于排泄的水分保留,導致排便困難。
最后是皮問題。當腸道中的有毒質無法順利隨著糞便排出時,就會滲,進皮,通過皮表層排出,從而引起皮暗沉、黃褐斑等各種皮癥狀。
左小霞老師表示,營養學有一句話:“養生先養菌,養好一個人,先要養好菌。”因此,腸道菌群平衡是保持腸道健康至關重要的一步。想要擁有健康的腸道,恢復年輕狀態,關鍵在于保持有益菌的數量大于有害菌的數量。做法可以分為兩步走。第一步是建立有益菌占優的腸道環境,可以適度使用促進有益菌生長的微生態制劑,比如酸菌素片。酸菌素片是由鮮牛經生發酵制的,口酸甜,香濃郁,不需冷藏,有安全高、易保存、易攜帶等優勢。酸菌素能夠幫助腸道培養有益菌,選擇殺死致病菌,更好地維持腸道菌群平衡。腸道菌群平衡后,不僅可以緩解便、腹瀉、腹脹等腸道不適,還可以促進有毒質的排出,抵各種病原微生的侵,提高人免疫力,降低患病風險。第二步是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于生活、飲食和作息習慣長期不規律的人來說,更容易出現腸道問題,因此日常調理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