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來,癌癥的發病率逐年增高,這也導致了人們對癌癥的關注度逐漸提升。對于做完腸癌手的病人及其家屬來說,后的合理飲食是他們非常關注的康復問題。本期的“護健圖文”欄目中,我們邀請了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普外一科護士曹亞楠,為我們講解了關于大腸癌后飲食的知識。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大腸癌是指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總稱,是近年來常見的消化道惡腫瘤之一。不良的飲食習慣(長期高脂肪、高蛋白和低纖維飲食,過多的攝腌制和油炸食品)以及生活方式會增加大腸癌的發病風險。此外,傳因素在大腸癌的發病中也起著重要作用。目前,手切除是治療大腸癌的主要方法。

在傳統的治療路徑中,腸癌手后通常需要嚴格食數日,待胃腸道功能恢復或者排氣后,才會逐漸開始進食。然而,最新的專家共識認為,后應盡快恢復正常飲食,口服輔助營養是重要的營養補充方法。與完全食相比,早期口服或行腸營養支持可以促進后腸功能恢復,減染并發癥,短住院時間。當然,對于存在發熱征象或者吻合口瘺、腸梗阻等風險的病人,不推薦早期進食。此外,如果不應用多模式鎮痛,后早期進食可能會增加嘔吐的風險。

后飲食原則需要注意的是,早期進食必須循序漸進,切不可急功近利。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后第一天,可以先飲水,進食清流質(如糖鹽水、菜湯等),進餐時量開始,每餐50ml,一天可分5-6餐。

第二階段:流質階段,類似于米湯、米糊等。如果在進食清流質后沒有腹痛或腹脹等不適,經醫生允許后可以進食流質食,同樣需要量開始(每餐50ml~100ml),如果沒有不適,可以適量增加食量。

第三階段:半流質階段,包括白粥、蛋羹、爛面條等,同時可以加配方型腸營養和蔬果。但要注意避免攝產氣食,如牛和豆漿。如果在進食期間沒有明顯癥狀,可以適量增加菜泥和泥。這個階段一般持續1-2周。

第四階段:食階段,如飯、面條、渣蔬菜和水果。開始時每餐150ml,逐漸增加至200-300ml。注意飲食要易消化,避免刺激纖維和油膩食的攝,如辣椒、大蒜、芹菜、油等。這個階段需要持續2-3個月,然后可以過渡到普食階段。

來說,大腸癌后需要適量增加優質蛋白(如魚、蝦、瘦)和纖維素(新鮮水果和蔬菜)的攝,飲食要均衡、宜清淡、營養且易消化。應避免生、冷、、煙熏、腌制、煙酒、高糖高脂和刺激的攝。每天增加飲食次數,每天進食4-5次,量多餐,細嚼慢咽,不可暴飲暴食,養良好的飲食習慣,保持排便通暢。另外,對于帶有造口的后病人,需要特別注意一些食的特殊,如洋蔥、大蒜、蘆筍等食容易產生異味;高纖維素和種子類食容易導致造口阻塞,如玉米、芹菜、干果等。

健康合理的飲食對于腸癌后的康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