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通俗地說就是腸道上長了一些疙瘩,專業地講是腸道粘表面有突出的上皮組織。它通常與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炎癥刺激、傳因素、長期便以及慢疾病如高糖和腫瘤等有關。人的腸道分為小腸和大腸,而大腸的后截部分是息最容易發生的部位,通常稱為大腸息和直腸息。大部分人長了小的息并沒有明顯的癥狀,通常在檢時才會被發現有腸息。然而,當息變得比較大時,通常會出現腹痛、黑便、便中帶和經常大便次數增多等明顯的癥狀。

檢發現腸道有息時,通常會怎麼理呢?通常,腸息被稱為里的“定時炸彈”,一旦發現,一般都會盡早拆除這個“炸彈”。然而,人的任何粘表面都有可能生長出類似于息的多余腫,只不過腸道息關注,因為它有可能會發展為腸癌。事實上,腸息確實會發生癌變,其中90%的大腸癌都是由腸息惡變而來。然而,并不是所有檢發現的息都會癌變。實際上,息也有不同的類型,包括非腫瘤和腫瘤。而且,從腸息發展為腫瘤需要很長的時間,通常需要5到10年的漫長時間。雖然腸息不一定會癌變,但是一旦醫生發現有腸息,只要直徑大于0.5厘米,一般都會直接割掉。因為,是否癌變眼是很難辨認出來的,并且大部分息的生長時間長短也很難判斷。雖然癌變需要很長的時間,早期的腸息大部分是沒有明顯癥狀的。因此,一般都先割掉做病理檢查,以便最終確認。

那麼,什麼樣的息會癌變呢?其實,并不是所有的息都會發展為癌變,大部分的息都是良的,不會危及生命。能夠癌變的息通常與息的病理類型、大小和數量有一定的關系。據病因或組織類型的不同,息分為非腫瘤和腫瘤。非腫瘤包括炎癥、增生、錯構瘤樣息和腺瘤樣息。這類息的癌變風險相當低,部分小直徑的息可以不需要特殊理,只需后期定期復查即可。對于炎癥而言,隨著炎癥的消失,息可能會自行消失,這種況下不需要過度張。而腫瘤則包括腺管狀、絨狀和混合三種,其中腺瘤樣息是目前公認的癌前病變,90%以上的腸癌都是由腺瘤樣息發展而來,這種息的惡變傾向較高。此外,息的癌變概率與其大小也有關系。國的一項研究顯示,直徑小于1厘米的息的癌變率僅為1%,而直徑為1到2厘米的息的癌變率約為10%,而大于2厘米的息則有46%的惡概率。

那麼,如何預防腸息呢?對于早期無明顯癥狀的腸息,早發現早治療是預防的關鍵。首先,定期檢并定期復查至關重要。建議在45歲左右做一次胃腸鏡檢查,之后每3到5年再做一次檢查,以實現一級預防。對于已經明確存在腸息的患者,應定期復查腸鏡,以防止息的長大、再生或癌變。如果已經發現存在腫瘤,應積極進行治療,必要時進行手切除并進行病理學檢查,以實現二級預防,并積極進行定期復查。其次,調整生活習慣也非常重要。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進行鍛煉,以及良好的作息時間,可以提升免疫力,避免因生活因素為病因。最后,合理的飲食也是關鍵。研究表明,多吃富含纖維的食類,可以降低腸息、腸癌等結腸疾病的發生率。臨床觀察發現,西方人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的飲食與腸息、腸癌的發生率較高。因此,多吃富含纖維素的素菜和水果,同時增加運,避免長時間便,可以減或腸癌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