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是指通過口服、腸道或腸外途徑為患者提供全面的營養支持,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維生素和礦質等。它在臨床上分為腸營養(EN)和腸外營養(PN)。腸營養通過消化道給予患者全面的營養素,而腸外營養則通過靜脈為無法通過胃腸道攝取營養的患者提供營養素。這兩種方法的發展都是為了適應現代治療學的需求。

營養支持最早是為解決外科患者的營養需求而發展起來的,因此最初被稱為“外科營養”。腸外營養首次在1952年由法國的外科醫師采用鎖骨下靜脈管到上腔靜脈進行輸功解決了胃腸外營養的給予途徑問題。在1968年,嬰兒臨床應用的功經驗證實了腸外營養的臨床有效,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視。在我國,最早的正規腸外營養支持功經驗是在1971年治療了一位危重病人時取得的。

營養方面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790年,當時有關胃中管飼食與藥胃的報告首次出現。在我國,自從1973年引進和應用腸營養制劑以來,各種不同途徑的腸營養制劑也相繼進了市場。多年來,我國對腸營養制劑進行了藥品管理。特醫食品(FSMP)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國,用于解決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飲食問題。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特醫食品在全球范圍得到了廣泛應用。在20世紀80年代末,特醫食品以腸營養制劑的形式進我國,并按照藥品進行管理。自2013年以來,特醫食品有了相對獨立的注冊管理系,并在2015年新《食品安全法》中明確了其法律地位。隨后,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法規和文件,特醫食品法律法規系逐漸完善和

營養的適應癥包括吞咽和進食障礙、胃腸道功能損、圍手期、高分解代謝和慢消化狀態以及特定疾病人群。當患者因健康原因無法或不愿經口攝食以滿足營養需求時,腸營養支持是一種重要的選擇。腸營養應盡可能通過胃腸道吸收,但如果胃腸道功能損,可以考慮使用不需要進一步消化即可被吸收的腸營養制劑。

營養制劑主要分為傳統的腸營養制劑和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傳統的腸營養制劑據其組分可以分為要素膳、非要素膳、組件膳和特殊營養膳食。而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則按照國家標準進行分類。

營養的使用方式涉及實施途徑和給予方式。實施途徑包括經口、經鼻、胃腸造瘺等,而給予方式則包括口服和管飼。

隨著特醫食品的法律地位的確立和國家政策的出臺,特醫食品產業得到了推和發展。腸營養作為一種輔助疾病治療的手段,將在未來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醫食品也將逐步為營養治療的主要角。目前國已有115個特醫食品注冊獲批,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進了特醫食品市場。

綜上所述,腸營養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多個階段,從最初解決外科患者的營養需求開始,到如今為一種重要臨床支持治療手段。隨著特醫食品產業的發展和國家政策的支持,腸營養在未來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