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enteral nutrition,EN)是指通過口服或喂養管途徑提供維持人正常代謝所需的營養素的一種方法。在大多數重癥患者無法通過口服進食的況下,腸營養通常采用喂養管進行營養支持。除了提供營養素供給外,腸營養還有保護腸黏屏障結構和功能、調節應激和炎癥反應、支持腸道免疫系統以及維護腸道原生菌群等獨特作用。食對黏上皮的直接營養作用是保證消化道黏的重要手段,同時還能促進胃腸力和腸源分泌激素和肽類的釋放,這些功能是腸外營養無法實現的。

臨床研究和薈萃分析顯示,腸營養在降低染發生和病死率方面有更大的優勢。尤其是在早期開始的腸道喂養(在院后48小時開始)能夠更好地實現營養供給量和預后的影響。

對于任何重癥患者,只要胃腸道有功能或部分功能,應首先、及早嘗試腸營養。臨床循證研究結果已將“早期給予腸營養”寫各國營養支持指南,作為最理想的喂養途徑。胃腸力功能障礙在重癥病人中發生率較高,尤其是胃力低下更為突出,這導致腸營養不耐的發生率顯著增加,進而導致營養攝不足、營養不良和低蛋白癥,并與腸功能狀態和染發生有關。如果實際喂養量低于預計目標量的25%,就無法顯示出腸營養帶來的優勢,并且染的發生率明顯增加。多種因素可以導致胃力障礙,包括高糖、電解質紊、顱增高、膿毒癥和高滲配方制劑。對于合并胃腸功能障礙的患者,特別是合并胃腸道出、腸梗阻、可疑消化道穿孔、腹部手后、腹腔間隔室綜合征(ACS)以及未解決的腹腔問題(出染)等況,應止使用腸營養,此時腸外營養應為主要的營養供給方式,以保證必需的營養和能量供給。

在臨床上,常用的腸途徑建立路徑大致分為三種:經口/鼻途徑,包括鼻-胃管、經口-胃管和鼻-腸管;經皮造口途徑,包括經皮鏡引導下胃/腸造口置管(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和經皮穿刺小腸造口(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PEJ),其中前者更常用,并可通過胃造口管小腸營養管(J管)進行小腸喂養(PEG/J);中胃造口或腸造口置管,通過手或腹部手同時進行胃/腸造口置管。經胃喂養由于簡單、費用低、更符合生理,并可減醫源損傷而被廣泛采用,適用于胃力較好的重癥患者;對于胃力下降、排空障礙的患者,小腸喂養有助于提高腸營養的耐和喂養量,更有助于實現目標營養量并降低反流和誤吸的風險,對于胰腺炎患者可以減營養對胰腺分泌的刺激。預計腸營養持續時間小于4周的患者可以使用鼻胃或鼻腸置管方式,而對于腸營養持續時間超過4周的患者,應考慮使用胃造口或空腸造口的方式。

研究表明,腸營養開始的時間是影響重癥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早期腸營養(ICU 24-48小時)有助于提高腸營養的耐和喂養量,降低染發生率,提高生存率,短住ICU和住院時間,改善患者的預后。國際上多個營養支持指南均推薦在有效復蘇、力學和環境穩定后盡早嘗試任何形式的腸營養。

在腸營養的管理和評估中,需要確保充分的組織灌注條件下開始腸營養,平均(MAP)于正常范圍,酸水平應低于2mmol/L。腸營養期間,應將上抬高40°~45°以減反流和誤吸的風險。對于重癥患者,推薦采用持續輸注的方式實現腸營養,以提高喂養的耐和減反流誤吸的發生,初始劑量為20~30ml/h,耐良好后可逐漸增加,每4~6小時增加20ml,爭取在48~72小時達到目標量的60%以上。定期評估腸營養的耐,其中胃殘余量(GRV)的測定仍被廣泛采用,此外還應注意觀察腸鳴音、評估腹脹和腹瀉況等。高GRV的標準限制在4~6小時總量超過200ml,態測量其變化對于評價耐有更大的意義。對于GRV增高的況,首先應嘗試促力藥和調整喂養速度和方式,小腸喂養有助于早期達到目標量和降低反流和誤吸的發生率,提高腸道喂養的耐。對于重癥胰腺炎患者,應采用小腸喂養方式,并將喂養管尖端置于屈氏韌帶以下10cm的空腸,以實現腸道喂養并保證胰腺早期的“靜止”休息。對于位限制的重癥患者,如不穩定的骨盆骨折、脊柱損傷等,也應選擇小腸喂養方式。在腸營養期間,需要監測糖水平,如果糖水平超過10mmol/L,必要時應使用胰島素進行控制。